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行进青海看发展】文明之光照耀青海大地

19-09-14 09:59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行进青海看发展】文明之光照耀青海大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长期以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柴达木精神、青海油田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青海不懈奋斗;尕布龙、廉福章、昂嘎、尖措等一批体现青海精神的典型不断涌现;凡人善举、身边好人层出不穷;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持续推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民族歌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美丽画卷在青海大地徐徐展开。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流价值广泛传播,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为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

  春风化雨 引领共同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做新时代最美行动人……”在“省级文明单位”西宁市行知小学的课堂上,一首《二十四字歌》化作音符旋律从孩子们的口中缓缓唱出,使孩子们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心中。

  全省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公益广告不仅是扮靓城乡的风景,更是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有效载体。它们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强化制度保障,制发《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宗教界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印《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和《读本》,出台倡树文明新风的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高校、职业学校思政课中突出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中小学全面开设爱国感恩教育、法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推开“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打造“中华经典诵读”“道德讲堂”“文化大讲堂”等160余项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74所,依托“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教育。

  持续做强“我们的节日”活动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农民画、玉雕、刺绣、唐卡、地方曲艺等民间艺术,丰富发展“花儿”会、赛马会、那达慕、射箭赛等民族节庆,连续9年举办“欢乐乡村”巡演300多场,大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如今,在青海大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高飘扬的旗帜,已经成为引领共同理想、文明方向、青海精神高地的标志。

  道德滋养 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从他们身上,不仅能感受到道德温度,更能找寻到一种前行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争做道德模范。”2018年12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主办的第三届“最美青海人”颁奖典礼现场,15位“最美青海人”称号获得者和10位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让现场观众深感震撼,为之动容、为之崇敬。

  “人类的生存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生态的参与者、守护者、建设者,保护好青海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8月10日,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千余名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手扛旗帜,共同喊出“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口号。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群众选,树立了一大批“最美人物”,涌现出时代楷模2人,全国道德模范3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7人,中国好人31人,最美青海人58人。一批先进典型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灯塔,闪亮着精神光芒,传递着无穷的道德力量。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建立道德模范帮扶机制,每逢重大节日慰问道德模范,组织道德模范赴内地考察疗养,彰显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青海,“小红帽”“红马甲”长期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为大美青海增添了一抹最温暖的颜色。2018年,我省广泛开展“助残阳光行动”“清洁三江源保护母亲河”“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为“青洽会”“环湖赛”等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目前,全省注册登记志愿者已近30万人。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打造“信用青海”品牌,在金融信贷、工商税务、建筑施工、企业注册和各类表彰活动中推广应用信用信息,形成惩戒失信行为联动机制。

  文明创建 共筑美好生活时代新风尚

  “如今,走在西宁街头巷尾,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乱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都在减少,生活越来越舒适便利,做好人好事的人越来越多。”省城市民董双说。

  “‘五星级文明户’惠民政策实话好。”家住同仁县青年路社区的范学仁高兴地说。2016年范学仁家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后,凭同仁县“五星级文明户”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到了下岗职工创业小额贷款,如今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五星级文明户”23万余户。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行业)、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西宁市历时八年接续奋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我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大考中,省市联动、全民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书写了城市文明新答卷。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牧区乡风民风向上向善,持续加强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行动,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新风,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乡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通过建组织、立规矩,让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新时代展现新的精神面貌,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正在不断激发内在力量,为青海各族儿女砥砺前行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汇聚起磅礴之力谱写新青海建设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酒泉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 酒泉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
  • 壮观!百亩花海“国旗” 壮观!百亩花海“国旗”
  • 日子越过越红火——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脱贫调查 日子越过越红火——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脱贫调查
  • 甘肃省多措并举完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体系 甘肃省多措并举完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体系
  • 【脱贫攻坚奔小康】张掖市高台县农民收获马铃薯 【脱贫攻坚奔小康】张掖市高台县农民收获马铃薯
  • “如意花海”映中秋 “如意花海”映中秋
  • 一图了解“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布楞沟的春天》 一图了解“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布楞沟的春天》
  • 9月14日!“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布楞沟的春天》上演 9月14日!“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布楞沟的春天》上演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