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想死个人的兵哥哥”——兵站里的蜜月
【专题】2019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一首《兵哥哥》这样唱道:想死个人的兵哥哥,去年他当兵到哨所;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里的歌;严冬里刮风又下雪呀,啊我真想啊……
——谨以此文献给驻守青藏公路的解放军官兵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摄影报道)闻名遐迩的1937里青藏公路,跨过江河,穿越雪峰,从青海西宁延伸到西藏拉萨,似一条洁白的哈达,承载关爱,表达深情,连接着内地与壮丽的雪域情……
69年来,这条通往西藏的交通大动脉,始终一脉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图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藏公路沿线的纳赤台兵站。(摄于2019年4月23日)
本文讲述的是青藏公路沿线纳赤台兵站中,新婚不久的战士崔建广与妻子郝文静度蜜月的故事。
火车的汽笛声驱散了这里原始的宁静。戈壁滩一望无垠,昆仑山冬雪初融,4月的青藏高原黄草依旧连天。郝文静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和漫无边际的孤寂感席卷了身上的每个毛孔,眼前的景色从模糊变清晰,又从清晰变得模糊。风迎面而来,路从身后远去,坐车行驶在这如画的景色中,郝文静也穿越了人生的春夏秋冬。
郝文静站在丈夫的军营门口,有一种毫无着落的焦急与迷茫。
……
2018年9月,经家人介绍,郝文静认识了解放军战士崔建广,而这“认识”,仅仅是加了微信,却素未谋面。对方的模样,也只是停留在手机里的那张军姿照,停留在每一次的视频通话中。
和普通情侣一样,他们从相识到熟悉,直至相恋。在这过程中,郝文静得知,这位从未见过的男朋友工作地在青海省海西州,青藏公路途中一个叫纳赤台的兵站里。在那遥远的地方!对于生活在河北省承德市的她来说,对青海的印象只有纸面的文字和歌曲。
今年腊月二十三,郝文静见到了休假回家的崔建广,这是她与手机里的男朋友第一次见面。原本手机里无话不谈的情侣,见面后却不知道该聊些什么,“还是说说纳赤台兵站的故事吧。”郝文静率先打破了僵局。
就这样,仅仅一个多月,两人从无话不谈,到面见双方家长,再到决定结婚,直至3月14日,婚礼如约而至。
婚后的生活很是忙碌,两口子一边走访亲朋好友,一边策划去哪里度蜜月。眼看崔建广假期将至,郝文静决定,边走边旅行,最后跟丈夫一起回部队,看看他工作生活的地方。此言一出,崔建广立马反对,纳赤台兵站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路途遥远,在这里度蜜月,妻子哪儿能受得了?最后在郝文静的坚持下,崔建广只好妥协,坐上火车,朝高原驶去。
到了西宁,郝文静经历了高原反应,崔建广心疼妻子劝她回家,可郝文静一心只想去纳赤台兵站,哪儿经得住劝。郝文静告诉我,在老家呼吸很流畅,刚到西宁就上气不接下气,这才是2000多米的海拔,可纳赤台兵站的海拔却有3500米,那一刻她很心疼丈夫。
从西宁到纳赤台兵站,首先要坐8小时左右的火车到格尔木市,然后坐汽车行驶190公里,才能到达。一路上,眼前是茫茫戈壁滩,背后是延绵不绝的座座雪峰。“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纳赤台兵站?这就是我丈夫工作生活的地方?”被视觉冲击下的郝文静不断问自己。
4月的一天,跟随丈夫郝文静走进纳赤台兵站,这里的一切事物对她而言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
郝文静熟悉的是丈夫口中经常所说的纳赤台兵站——营房外矗立着十几年树龄的杨树,这是从纳赤台兵站到唐古拉山口近6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所能看到的仅有的几棵树;营房门口由石块精心镶嵌的“吃苦不怕苦,缺氧不缺志”十个大字,这是战士们打发自己空闲时间时别出心裁的“创意”;营房对面海拔4030米的山上,看去米粒大小的红旗,这是战士们的精神坐标,也是纳赤台兵站的精神柱石……那些她脑海中想象的事物,如今一一呈现在眼前。
郝文静陌生的是亲眼所见的纳赤台兵站——营房外往来的汽车与火车,与荒无人烟的纳赤台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同于营房外温暖的阳光,营房内却是寒气逼人,即使是4月,战士们也需要靠暖气才能度过高原漫长的冬春季节;纳赤台兵站的温棚四季如春,墙壁上的青藤和油绿的蔬菜让罕见绿色的兵站生机盎然,每当战士们心情烦闷时,看到绿植,心境便会得到些许平复;营房内战士们“火力全开”,让过往住宿的每一位战士,吃得香、住得好,这是纳赤台兵站战士们的职责所在……这才是真实的纳赤台兵站,丈夫从事的平凡的工作,却投射出平凡中的伟大。
图为郝文静和崔建广正在离兵站不远的昆仑河边聊天话家常。(摄于2019年4月23日)
纳赤台兵站坐落于宽度仅有几公里的峡谷中,沙松乌拉山和博卡雷克塔格山南北相望,滚滚昆仑河水自西向东不息地流淌,把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分隔两边。这里是没有夏天的,唯一能称得上风景的,就是昆仑河畔的那一片黄草滩,每当家属来探亲时,战士们能带他们去逛逛的地方只有这里。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郝文静即将返回老家,崔建广十分不舍,因为无处可去,他只好再次带妻子来到那一片黄草滩,夫妻俩在这一个月中不知道来了多少次,只要有妻子陪着,去哪儿他都愿意。
夕阳下的青藏高原横亘出一派辽远的宏阔和深沉的苍茫,已喷射不出烈焰的太阳正慢慢地向西边荒漠靠近,暮色渐渐从遥远的天边升起,夫妻俩坐在草地上,周围的空气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静谧之中。
拿出手机,郝文静给自己母亲发了一段视频,并说:“妈,您看,我和建广正在看夕阳,这边天黑得晚,比咱们老家要晚一个多小时……”。郝文静明白,最不放心自己的还是自己的母亲,她说,军嫂很不容易,丈夫因为工作,不能经常在家,家里的大大小小所有事,都要自己一个人扛。
只要战士们的家属来到兵站,总要到厨房里去帮帮厨。图为郝文静(右二)和崔建广(左二)。(摄于2019年4月23日)
每年,兵站战士们的休假只有50天,这意味着他们要在海拔3500米的纳赤台兵站驻守310天。每周周一到周五,兵站规定战士们每晚只能有3个小时时间和家人通话视频。郝文静告诉我,等自己回去了,会开一家服装店,白天两个人各自工作,晚上和丈夫聊聊天,讲讲一天工作中的事儿,等待他休假归来……“我想,这大概是最幸福的事儿了吧。”说到此处,郝文静脸上不禁泛起了笑容。
她守着家,他驻守在青藏公路,爱一世,恋一生。
一个多月兵站蜜月时间,让崔建广感到丝丝的温暖,这是他一生也无法忘却的回忆。如果有什么希望的话,崔建广说:“就是能多陪家人,陪陪妻子。”
后记:
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平均冻期长达280天,年平均气温摄氏零下5度,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50%。
在修建青藏公路的4年中,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在通车后的65年中,有300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
图为7月1日,纳赤台兵站的10名战士,历时2个小时,爬上兵站对面那座海拔4030米的山顶,重温入党誓词。
纳赤台兵站所属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格尔木某大站,兵站的职责是为入藏出藏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多年来,这里的官兵们一直战斗在青藏公路第一线,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尽心尽责,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用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带动和感召了一茬又一茬的官兵,用行动叫响“扎根高原、赤诚奉献”的口号,为高原和部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新闻
- 2019-08-10【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日记: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见闻
- 2019-08-10幸福生活“搬”出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老区纪行)
- 2019-08-08【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笔记】中关村创新三部曲
- 2019-08-09三十三颗红星在述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