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齐发展 走稳贵州脱贫攻坚每一步
原标题:经济文化齐发展 走稳贵州脱贫攻坚每一步
光明网讯(记者 孙晓)7月24日,“脱贫攻坚地方行”看贵州线下走访活动媒体一行前往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和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步伐。
簸箕坝的“红日子”:从一粒高粱到一滴酒
贵州茅台举世闻名,但你知道茅台酒用有机高粱的原产地在哪吗?正是簸箕坝,其被称为“茅台酒第一车间”。将近2000亩红高粱种植,将这个小小的村子和中国名酒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簸箕坝并非一开始就种植高粱。从前,村里的土地撂荒严重,年轻人们大多都出去务工,没有人愿意种地。这样的情况,近几年出现了转变。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簸箕坝村开始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有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入发展高粱产业。对坝区连片的土地,合作社进行租用流转;购置旋耕机、起垄覆膜机、烘干机、无人机等设备实行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储等生产流程的科技化管理;科学调控育苗期的温度、湿度、光照,生长期的施肥、补水、杀虫,采收后的筛选、烘干、储藏。
簸箕坝高粱
簸箕坝还配套新建了有机高粱质量追溯系统、高粱和酒文化融合展示中心、机耕道和育苗智能大棚,为高粱生产保驾护航。比如说,大棚每15天可完成一次育苗,然后统一发放种植,有效地保证了高粱种植的品质。
大棚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有2200平方米。仁怀市有机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远航告诉记者,“大棚是由政府投入建设,作为村里的经济资产划归专业合作社管理,给村民进行分红,和贫困户的利益进行有效连接。目前,主要利用育苗后的空闲时间,发展种植一些时间周期短、收效快的蔬菜,来提高产业附加值。”
村支书刘玉洪介绍,“现在,村民们每年除了每户500元的分红,一亩85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拿到一万多元的劳务费,大大地增加了收入,减少了贫困。”
如今,簸箕坝作为大坝镇的有机高粱示范园建设核心,覆盖全镇2万亩涉及农户3636户,辐射带动周边乡镇5万亩。据悉,簸箕坝建档立卡的126户贫困户,已脱贫89户308人,2019年计划脱贫37户99人,贫困发生率为3.04%。流转土地户和带动贫困户年均收入1.42万元。
今后,簸箕坝还将进一步提升机械化水平和市场经营能力,让村民们的收入更上一层楼,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连片的红高粱,正在给大家带来切切实实的“红日子”。
“荒茅田”变“花茂”:绕不开的是乡愁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在农家院里和村民座谈交流。
“实际上,2012年之前我们这里比较荒凉,也没有什么产业。一个村子,到外面打工的就超过了2000人。”花茂村村委会主任彭龙芬道出原来的发展状况。这一问题,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无法避免的困境:大部分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力锐减。
要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增强乡村的凝聚力,离不开“人”的建设。要吸引人回乡,就应该有一条发展道路。为此,近年来,花茂村积极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统筹推进精准脱贫,引导村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的穷僻山村变成了旅游景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家发展。这些举措在激活优质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优化了当地人口结构,有效地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现象。
目前,花茂村深度挖掘苟坝红色文化、花茂土陶文化、纸房古法造纸等特色文化元素,构建起了赏花茂土陶、游红色苟坝、泡枫香温泉的旅游格局。花茂村现有乡村旅馆14余家,特色农家乐18家,电商10余户,特色产品店28家,陶艺作坊3家。2018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5000万元。
花茂村一角
发展旅游的同时,花茂村也注重村庄的建设,民居避免大拆大建,作出统一规划,保护好村庄风貌。在从事古法造纸、纸浆压花画创作的村民张胜迪看来,花茂村的“乡愁”,更要从文化脉络中去寻找。她希望,“之后在保持村庄完整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调整,规划地更合理,让大家能更好地感受到花茂村的内涵。”
从曾经的荒茅田,到现在的花茂村,精准扶贫、“农旅文一体化”的统筹推进,让这个山中的小村落变得花繁叶茂,生机勃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8年17456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
开门即风景,心安是故乡。留得住过去,更看得见未来,花茂村的乡愁越来越浓,百姓脸上的笑脸,也越来越甜。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