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户撑起“绿色希望”——漳县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
为贫困户撑起“绿色希望”
——漳县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漳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三大特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信心,群众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近日,记者走进漳县,亲身感受特色产业给群众带来的脱贫希望和增收喜悦。
发展乡村旅游 托起村民增收梦
“来漳县旅游,一定要去贵清山;去了贵清山,一定要品尝一下山脚下的农家饭。”这是很多游客来漳县的一致看法。
夏日漳县,青山绿水,鲜花烂漫,得天独厚的景色显现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贵清山脚下,白墙青瓦的农家乐坐落有序。
来到新巧农家乐,村民杨新巧高兴地说:“开农家乐一年能赚七八万元,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她是新寺镇青瓦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和丈夫在外地打工,收入不稳定。2015年在镇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收入稳定增长,2018年还清了8万元的贷款。如今,杨新巧成了村里的致富好榜样,先后被选举为村妇联副主席和县人大代表。隔壁村民张凤霞经营的农家乐也生意红火,院落里开满了牡丹、百合等鲜花,一派小游园的景象。她说:“我经营农家乐5年了,每年的收入都在六七万元以上。”
新寺镇镇长马箭军介绍说,镇里先后组织当地85名妇女赴外地学习,并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对积极性高、各项硬件设施具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扶持2万元,按照各自需求采购农家乐所需设备。“像杨新巧、张凤霞一样在自家院落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已增加到61户,可提供床位392个,供1200人就餐。”
如今,漳县借助贵清山、遮阳山等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全县共建成农家乐216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旅游专业协会组织1个。在新寺、武阳、三岔等乡镇打造了一批植物园、观光园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推出了农业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浪漫赏花游和水果采摘等旅游项目。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4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25.43%。
中药材种植 村民的“摇钱树”
走进大草滩镇石咀沟村,村民曹牛娃正和家人给地里的当归除草。曹牛娃说:“村里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如今,光是我家就种了28亩中药材,一年的纯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
大草滩镇大力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在石咀沟村建立中药材地膜覆盖栽培标准化种植示范面积6000多亩,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其中。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参与种植群众人均产业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金钟镇金钟村村民李芳兰去年种植了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24亩,年纯收入四五万元以上。
漳县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新出路,大力发展当归、黄芩、党参等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当地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优化中药材种植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实现调优提质增效。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实行“专家+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通过技术培训、抓点示范、企业建基地等措施的落实,高标准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万亩,实现总产值4亿多元,总收益2.6亿多元。
中蜂养殖 甜了村民好日子
盐井镇寨儿村距离县城7公里。走进漳县欣荣中蜂科学养殖协会基地,协会负责人李永忠正在打理蜂箱,他4年前退休后便开始专业养蜂。李永忠说:“我家是四代养蜂人,儿子也在养蜂,目前已有140多箱中蜂,蜂蜜远销福建等地,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在协会的支持下,当地养蜂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协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中蜂65户,遍布全县11个乡镇,贫困户通过养蜂,收入在2万元左右的有5户,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12户,其他的贫困户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李永忠介绍说,2018年越冬蜂群9000多箱,年产蜂蜜约24.54万斤,蜂业年产值达4908万元。
村民高建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了4年的时间,将5箱中蜂发展到了80箱,收入也由以前每年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8万多元。金钟镇村民高兴龙从2016年开始养第一箱中蜂,现在已经养到了82箱中蜂,还当上了协会的技术员。
漳县创新模式,扶持带动11个乡镇,52个村,2755户发展中蜂养殖,其中贫困户825户,形成了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链。全县目前已发展中蜂养殖协会1个、合作社21个,打造“立桥山牌”“漳东梦牌”“甘湾寺牌”等土蜂蜜名片9个,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甜蜜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