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陕北高西沟: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

19-06-24 15:24 来源:人民网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陕北高西沟: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

  高西沟。 资料照片

  196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的报道,介绍了一个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陕西米脂高西沟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事迹。此后的几十年里,高西沟作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愈来愈被人们所熟知。

  高西沟,坐落在榆林无定河东岸的小山沟里。这里是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90%以上耕地坡度都在20度左右,山间地头植被稀少、黄土裸露。“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一首流传的民谣,唱出了这里老百姓的艰辛。

  20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想方设法改变当地的面貌。从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意识到,必须把各种治理方式结合起来。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的带领下,村民们修建梯田、打淤地坝、治理沟道,按照全面规划、集中治理、沟坡兼治、林草齐上、长短结合的思路,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高西沟人总结出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种树木,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洼种柠条”的综合治理方式,以及“三三制”的治理原则,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植树造林,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草养牧,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粮务农,形成了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的合理格局。

  山变绿了,河变清了,粮食够吃了,环境变好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西沟成为黄土高原上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的先进村。1965年,高西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到20世纪70年代,高西沟全村85%的山沟得到了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坝,修了7个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库,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们的吃饭问题,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高西沟,开创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使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质的飞跃,走出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闯出了一条农林牧全面发展的路子。昔日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高西沟人自豪地唱道:“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

  改革开放以后,高西沟人又总结出了“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的创新经验,发展了生态型农业、主导经济型牧业、补充自给型农业的林草田种植新模式。1995年,高西沟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2年,《人民日报》以《退耕还林的先行者》为题,介绍了高西沟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理念。

  如今的高西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已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 (执笔 柴云)

精彩推荐

  • 逐梦诗与远方 甘肃95后女大学生毕业季出版诗集(组图) 逐梦诗与远方 甘肃95后女大学生毕业季出版诗集(组图)
  • 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在第十届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甘肃赛区中获佳绩 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在第十届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甘肃赛区中获佳绩
  • 麦积区 麦积区"龙城水韵·翠湖之夏"综艺晚会精彩上演
  •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在天水参观名优产品暨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博览会(图)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在天水参观名优产品暨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博览会(图)
  • 【脱贫攻坚奔小康】麦田奏响夏收曲 【脱贫攻坚奔小康】麦田奏响夏收曲
  • 张智明主持召开麦积区委编委2019年第一次会议 张智明主持召开麦积区委编委2019年第一次会议
  • 新麦积新形象系列风光片之四 党川 新麦积新形象系列风光片之四 党川
  • 王燕副市长督查麦积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冲刺清零筛查工作 王燕副市长督查麦积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冲刺清零筛查工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