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袂当风 湖南高校兴起汉服热
原标题:衣袂当风 湖南高校兴起汉服热
人民网长沙6月13日电 (李芳森)“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夏至未至,暑气在清晨缓缓升腾。湖南郴州,王仙岭下,曹植的名篇在湘南学院内回响。
衣袂当风,裙带轻飘,沿朗诵声寻觅,一袭汉服,伫立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楼的阳台上。
“近年来,汉服在学生中大受追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青年中不断延续。”湘南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团委书记王晖玲表示,汉服历史悠久,几乎横贯五千年文明史,是我国“礼仪之邦”的表现。
从湖南极南,到省会长沙,300多公里的距离,汉服在高校里的热度,并未退散。
汉服,我的十八岁礼物
时至下午,夏风悄悄潜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笃行湖内的荷叶随之轻摇。
二胡如诉如泣,琵琶做铿锵声,鼓鸣振奋人心,由古曲《将军令》改编的《男儿当自强》,从不远处传来。
围棋、投壶、射艺、弹奏,在学院篮球场上,古时的“君子六艺”,在“弘扬国学文化,共赏汉服之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再现,参与者,大多身穿汉服。
华韵国学社,是本场活动的主办社团,2017年前还只是单一的汉服社。2010年,在社团成立之初,成员不过寥寥几人,现在已经发展到百人之众。
“从汉服到国学,我们希望社团成员能从中吸收更多传统文化。”华韵国学社会长刘也茜,早在中学时代便和汉服结缘。“我的第一件汉服,就是家人送我的十八岁礼物,最初就是觉得漂亮。”
“从黄帝垂衣而治,直到明朝,汉服的形制十分丰富。”进入大学后,刘也茜对汉服的了解愈加深入。从单纯地喜爱,到了解背后的文化。
如今,不管是晋代的曲裾直裾,唐代的齐胸襦裙,明代的立领长袄,刘也茜都能娓娓道来。
“好!”“太厉害了!”不远处,射艺组的练习处引起阵阵惊呼。五米之距,十支箭,大二学生黄蓉箭箭中靶。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她身着的大红色圆领袍。
“这种圆领袍唐代开始出现,男女都能穿。”箭术过人的黄蓉,说起身上的汉服,同样介绍得头头是道。
谢华严,马来西亚华侨,在学院生活了近一年,刚下课的他也被吸引过来。“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种类的汉服和传统项目,真想试试,我的选修科目就是围棋。”
一阵寻觅和徘徊后,谢华严也逐渐加入到围棋和投壶的人群中。文化的魅力,在现场绽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黄兴路步行街,地处长沙商业心脏地段,每天人来人往,活力无限。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一学生黄虹豫,身穿汉服,在人群中穿梭。
“从很小开始,父亲便开始教我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的古籍。”在黄虹豫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阅读,这也给她的内心埋下学习的种子。
“自从看了《红楼梦》,便对古代器物好感倍增。”黄虹豫介绍起自己的学习心得。“《红楼梦》对服饰地描绘很细致,王熙凤一出场,就能从穿戴上看出她的性格特征。”
17岁那年,黄虹豫从姐姐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汉服,便喜欢得收不住眼睛。不久后,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汉服。
“那时候不敢穿出门,怕别人说奇怪。”黄虹豫回忆到,直到进入大学,进入采薇汉服社,才逐渐身穿汉服出门、逛街。“最开始还会有人问我是不是外国人,现在走在路上常能碰到‘同袍’,我觉得汉服文化正在逐渐被接受。”
“同袍”,源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黄虹豫说,“同袍”原是战友间的互称,如今在他们看来,也包含了他们这群正共同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
“虽然我正式接触汉服不到两年,但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穿上汉服出门。”采薇汉服社会长贺小芊说,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纽带。
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做香囊、冬至包饺子,贺小芊说,除了延续传统,社团还经常进行汉服形制的讲解。“衣服穿在身上只是表面,更要去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