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一片湖滋养一座城
原标题:重庆开州:一片湖滋养一座城
不久前,一场环湖半程马拉松比赛在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的汉丰湖畔火热开跑,6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沿湖竞技,赛道内外掩映在一片花海绿意中,景色如画。
这片美丽的湖泊,几年前还是一条普通的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每年周期性涨落,临水地带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澎溪河所在地区也深受消落带困扰。近年来,开州区探索用筑坝成湖、生态涵养的方式治理消落带,昔日的生态堵点,成功转型为国家湿地公园。
筑坝成湖
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熊森经常要沿着近15平方公里的湖面边缘巡查。为了治理好这片消落带,10年来他一门心思扎在了里面。
眼下的三峡库区水位正在下降,大量被淹没了半年的消落带重新露出水面。这片消落带上散布着一块块方形池塘,塘中种植的荷叶正在生长,不远处的落羽杉高大挺拔,几只水鸟从岸边轻盈略过。日新月异的开州城,坐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水域旁。
“消落带改变了库区原有生态系统,植物近半年被淹没在水下,难以存活,还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熊森说,三峡库区生态本就脆弱,能否治理好消落带关乎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开州区首先在澎溪河上建起了水位调节坝,坝中水位受水坝调节,常年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广袤的消落带被湖水覆盖,仅少部分露出水面。而在调节坝下游,当地探索在消落带上构筑了一套涵盖鸟类庇护林、林泽、基塘、滩涂生态保育四级工程的立体生态系统。开州区委托治理团队筛选出十余种耐水淹的木本植物,给消落带穿上了宽约10余米的绿色外衣,使其发挥出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等综合效益。
随着汉丰湖的形成,原本脆弱的消落带化身为一道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也正在恢复。统计数据显示,与治理前相比,这里的植物增加了40余种,鸟类增加21种,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20余种草本植物和10余种木本植物成活状况良好。草木舞动,湖水荡漾,新生的汉丰湖成为开州城的一张别样名片。
城建为生态“让路”
作为紧邻城区的新生湖泊,如何保护利用汉丰湖,做好这篇“水文章”,是摆在开州人面前的新课题。
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当地探索在水体和城市间设立生态缓冲区,通过栽种植物,吸收分解污染物,降低城市面源污染对于水质的影响。
位于湖边消落带上的一块块方形池塘内,栽种了大量水生美人蕉与荷花。熊森告诉记者,荷花生长在夏季,刚好处于低水位时期,既能净化水质,还是鸟类喜爱的栖息地。
2010年,开州区决定创建汉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将滨湖区域纳入湿地公园的管理范围。湖水周边所有的城市建设,必须以汉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统揽。此举目的只有一个——控制开发,为湖水留足生态空间。
“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开发湿地周边土地,必须经过严格的行政许可流程,将湖水周边土地纳入湿地管理的范畴,相当于用法律手段对汉丰湖又加上了一道保护锁。”开州区水利局副局长王一明说。
这一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汉丰湖周边约200万平方米的生态空间被腾出,诸如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杆检测中心等一批项目被及时叫停。
留出生态空间,为的是要有效利用。当地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又在沿湖地区错落点缀了多座公园和数十公里的环湖步道,使湖畔成为广大市民休闲的乐园。
“汉丰湖建成以来,直接用于生态修复的资金超过10亿元。正因为有了严格保护举措,现在的湖水水质才能长期保持在较优水平。”熊森说。
湖城相依
从无到有的汉丰湖,倾注了开州人的大量心血。如今,生态效益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开州开始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
汉丰湖全国钓鱼比赛、国际摩托艇大赛、半程马拉松……近两年,以汉丰湖为招牌的各项体育赛事轮番上演,开州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大幅增长。开州打算下一步申报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湖水还吸引了大量摄影发烧友的目光。原来,开州地处南北候鸟通道,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当地对汉丰湖实施了消落带鸟类生境重建工程,构建水塘、洼地作为鸟类的营巢和庇护地,同时还在湖面建起了两座鸟岛,并栽植乔灌木和草本植物,使这里成了鸟类休憩觅食的天堂。
“随着鸟岛的建设,迁徙之地变成了落户之地,我们登岛时发现了大量鸟类羽毛和数处鸟类繁殖巢穴。”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说,一到冬季,成群结队的人来到开州观鸟、摄影,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城市因汉丰湖更加灵动,这是开州的独特优势。”熊森说。
相关新闻
- 2019-05-28“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开幕
- 2019-05-21重庆电信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多项5G项目亮相渝中解放碑
- 2019-05-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
- 2019-05-19重庆破解融资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