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活化古籍善本
作者:邓海建
据媒体报道,自2019年起,我国将在10年内累计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迄今为止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其中,数字化保护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千百年的经验智慧,传扬着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皈依。2008年至今,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年的“古文热”“经史热”“诗词热”,更是让卷帙浩繁的中华善本成了大热的IP,成了时代文化中的爆款。
藏莫如传,传莫如用。我国现存古籍仍有约19万种,其中仅保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就有2750万册,可列入善本的约有250万册。这些大智大美的善本,如果仅停留在博物馆抑或是私藏于民间,虽赓续不绝着中华文脉,却终究未能激活最大化的潜力。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沉潜岁月、熠熠闪光的中华善本,质朴厚重、源远流长的藏书文化,构成了诗书传家的民族传统。对于中华善本来说,“一传本、二扬学”的基础,便是让它们开口说话、让它们时髦表达,让它们与新时代更近、更亲、更有共情与共鸣。
在5G技术脚步渐进的今天,在“万物互联”照进现实的时代,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热浪在神州万里激荡。今天的中华善本,最须面对的国情便是“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如果古籍善本融入了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走进了亿万网民,那么,文明与文化就自带力量、自有温暖。
数字赋能,活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年,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传播,不仅站上C位、吸粉无数,更在传承与传播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的善本与藏书,不妨学学故宫,亦须“跨界”思维与“网红”营销,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焕发新范式之光。另一方面,古籍善本的生命力在于扬弃、在于创新。当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传统文化亦得以用全新方式拥抱时代,推动中华文脉的创新表达与创新发展。善本不能孤芳自赏,在“网生代”的今天,自当在数字的舞台上绽放灵魂的光芒。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让经过历史沧桑、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善本,在数字化平台唱出三日绕梁的回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中华善本遇见融媒体传播、当古籍文化邂逅数字化梦工厂,谁说不会辟出中华文明的万千新气象呢?(邓海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