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落实硬任务,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特约评论员/胡路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2月20日 人民日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新春伊始,党中央发布“一号文件”,连续十六年聚焦“三农”工作,充分彰显出做好“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越是风险挑战叠加,越是要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立足“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各地要精准对标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底线任务”、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四个优先”、遵循农业改革“八字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农”工作的硬任务如期完成。
落实“底线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所谓“底线任务”,就是首要任务、基础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的任务。如果底线任务都没有完成好,其他硬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各地要自觉把脱贫攻坚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压实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抓好“三年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民而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有提升生活水平的诉求,也有美化亮化居住环境的需求。各地要对照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更高标准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画好本地人居环境整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标对表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等,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践行“四个优先”,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石。一直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政策导向牢固树立起来,动真格、见真章,才能补齐短板,更好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各地要自觉把落实“四个优先”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彻底消除开展“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遵循“八字方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改革从农村起步,也必将在农村深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只有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才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各地要认清农村改革的系统性、全局性,准确把握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只要全国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对标落实好各项硬任务,就一定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胡路)
相关新闻
- 2019-01-22[地评线] 逆风中,奋进的中国经济尽显韧性
- 2019-01-18【地评线】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
- 2019-01-16【地评线】德才兼备 方能忠诚干净担当
- 2019-01-10【地评线】用生命化育希望 用热血铸就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