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他用青春20年 在为城市量“体温”
天气预报,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看似简单的天气数据背后却是气象员们做的大量的数据推演、判断。
下午三点的南京,雨依然下个不停。位于江宁的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里,气象观测员叶兴荣紧盯着屏幕上的这些数据,它们和窗外的这场雨有着密切联系。

叶兴荣说,现在的气象观测主要依靠自动监测设备,但每天的8点、11点、14点、17点和20点,必须做5次人工定时观测。“现在的人工观测项目比以前相对减少很多,现在的每个定时我们需要观测云、云量、云高,还有天气现象编码、天气现象的记载。”

1999年,21岁的叶兴荣来到气象站工作,今年是他做气象观测员的第20个年头。20年的经验积累,让他练就了一项特殊的本领,那就是户外的雨雾风霜,在他这里都能变成气象数据。
“你看这个黑颜色的,在飘的,速度比较快的就是常说的碎雨云,现在都是满天的。风的话,这个可能是在二级风,二级风我们一般取中间值,大概在2米每秒 。”叶兴荣指着天空说。

占地面积875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场里,百叶箱、雪深仪、雨量计、能见度仪……近20种观测设备虽然都采用了自动监测系统,但遇到雨雪天气,对它们定时维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忙完下午的数据统计和发报,简单的晚饭过后,叶兴荣开始准备另一项工作——高空气象探测。相比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地面气象探测,高空气象探测需要观测员全程参与。给探空气球充氢气、探空仪通电测试、拴探空绳、绑定探空仪,一套动作忙完就得半个多小时。

叶兴荣向记者介绍,探空仪用来测量大气中的三要素:温度、湿度和气压,实时传回信号到业务机,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实时获取垂直上空的气象要素分布状况。
每天晚上7点15分是国家规定的进行高空气象探测的标准时间。叶兴荣开玩笑说,到了这个点,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把探空球放出去。

作为南京唯一的国家基准气候站,这里采集的数据都将上传到国家气象局,给全国、甚至全球的气候观测做参考,因此,必须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看起来只要每天看看天、记记数字,但内心的压力,只有叶兴荣自己知道。
叶兴荣:“现在的工作压力就是说,这个数据没有啦,怎么操作数据都出不来,这个报文也编不了,传不出去怎么办?主要是急在这个方面。”
记者:“会做这样的梦,有时候会吓醒吗?”
叶兴荣:“对,这个是气象观测员都会有的经历。”

在站里,像叶兴荣这样的气象观测员一共有9个,除了遇到突发的恶劣天气,大部分时间,大家轮流值班,每轮值守,都要24个小时。安静的办公室里,除了满眼的数据,陪伴他们的只有耳边的声音。

当年20出头的小伙已经迈入中年,在工作中屡获殊荣的叶兴荣,对上小学的儿子却有着深深的愧疚。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没有所谓的节假日。去年初,他就答应陪儿子去的一趟旅游,到现在都没能兑现。
“儿子说,你上夜班平常不在家,也怪我。我回去之后可能会补偿一点,买点菜做点饭。毕竟每个人的工作不同,首先工作要做好,做了20年了,感情还是蛮深的。每天从自己手上通过的数字都是留做档案的,你还是在历史里留下了一点点痕迹吧。”叶兴荣说到。
追风逐雨,观察四季,致敬“城市体温的记录者”——气象观测员。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张贺 谢自强编辑/贝茜)
相关新闻
- 2019-02-13【新春走基层】外国游客在西藏感受浓浓新春
- 2019-02-13【新春走基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儿
- 2019-02-13【新春走基层】不负春光追梦人(组图)
- 2019-02-13【新春走基层】一年来 战旗村赖孃孃卖的布鞋翻了倍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