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旧年俗遇上新风尚 七旬老奶奶把春节过成了诗
中国网2月9日讯(记者 郭泽涵)家在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张庙村的邓桂荣老人喜欢“慌年”,从今年腊月二十三开始,邓桂荣就和儿媳一起张罗杀猪、蒸花馍、炸粉条、炸鸡块、炸鱼块……她用地锅和大蒸笼把馒头和花馍蒸了,分送给自己的儿女们,而儿女们除夕当日也买了水果、酒、牛肉、牛奶等看望邓桂荣。
邓桂荣过了年77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在张庙村,小儿子在青岛,女儿在项城市。邓桂荣每年都会在三个孩子家轮流小住一段时间,她成了儿女竞相争抢的“香饽饽”,儿女们觉得和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幸福。
邓桂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学会插花,将春节与情人节一起过;也接受春节绿色饮食理念,愿意与孩子们一起旅游过春节。村里人形容她是能把生活过成诗一样的老太太。
2月5日,邓桂荣正在烧地锅做饭。中国网 郭泽涵 摄
春节和情人节一起过
邓桂荣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从未改追求新潮的“少女心”。西方情人节通常在除夕前后,在孩子们的影响下,这几年邓桂荣养成了插花过春节和情人节的习惯。她每年除夕前会买上十几支鲜花,插个花篮摆在客厅里,增添节日气氛。
今年腊月二十九,邓桂荣买回玫瑰、百合等各色鲜花、包装纸、花泥、花篮、丝带等插花必备品,跟随iPad里放着的插花网络视频学插花。
“以前买假花,能用好多年,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品位和审美也提升了,我也常买真花。真花有清爽的花香,插花可陶冶情操。”邓桂荣说。
2月5日,邓桂荣和儿女在客厅里聊天。中国网 郭泽涵 摄
网购年货代替赶集 电子鞭炮代替真炮
张庙村村民有在春节前赶集购年货的习俗。集上的商品应有尽有,春联、年画、蜡烛、烟花、爆竹等必不可少;小商小贩推着三轮车随街叫卖吆喝;大人带着孩子在集上喝焦鱼汤,吃炒凉粉、白酒元宵……
邓桂荣说,其实,这两年,很多人到集市上不是为赶集,纯粹是为了体验赶集文化。现在,电子商务发达,农村也有电商,网上购年货越来越流行,手指一按,不出家门,年货到家。
按照传统惯例,除夕上午,张庙村每家每户都贴春联,晚饭后放鞭炮。
邓桂荣告诉中国网记者,近几年,村里人开始注重环保了,几乎不放鞭炮,村里小超市不卖鞭炮和孔明灯了。“现在过年流行放电子鞭炮,遥控器一按,鞭炮齐鸣,声音和真的鞭炮一样,热闹还环保。”
2月5日,邓桂荣家的客厅里摆着几样简单的小菜。中国网 郭泽涵 摄
饮食要绿色 不要大鱼大肉
邓桂荣对记者说,正月里家里招待客人时,桌上会摆六碗主菜,象征来年一切顺遂。红烧肉放在5个碗中央,蒸鸡块、蒸鱼块、小酥肉、杂烩、醋溜白菜围着红烧肉摆一圈,成梅花状。
邓桂荣说,以前,客人来家里吃饭,一般不夹中间那碗红烧肉。客人深知,这碗红烧肉是主人一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最好的菜,那时主人要一遍遍地“让”吃,催促客人夹红烧肉吃。
“现在这几碗蒸菜反而成了摆设,大家追求绿色饮食。大鱼大肉热量高,不利于身体健康。除夕就简单吃顿饺子,拌一些蔬菜水果沙拉、豆腐皮、肉冻、腊肠等。大家吃的是健康,过的是品质生活。”邓桂荣说。
除夕下午,儿女在地锅旁帮邓桂荣烧锅、拉风箱、切菜,而邓桂荣还是那个家里不可或缺的“大厨”。
“坐在地锅前烧柴火,听着老母亲讲新旧变化,伴着柴火被烧得噼里啪啦的声音,小时候温馨的感觉又来了。”邓桂荣的小儿子张杰说。
2月5日,邓桂荣和儿子、亲戚们在院子里谈论家事。中国网 郭泽涵 摄
传统聚会和旅游过年一样不能少
邓桂荣的丈夫有五个兄弟,她丈夫排行老二,丈夫已故多年。每年大年初一,丈夫的兄弟们都带着自家儿孙来给邓桂荣拜年,并一起吃饭、聊天,邓桂荣很喜欢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以前初一到初五都窝在家里,能把除夕的菜热到初五。近几年,初一全家团聚后,就一起出去旅游了。”邓桂荣说,去年春节女儿带着她去西安过年,游西安大唐芙蓉园,吃西安传统小吃。
今年春节过后,邓桂荣打算与儿女们一起乘高铁去香港旅游,见识一下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
她说,儿女们很孝顺,说要带我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出去玩是次要的,主要想多和孩子们一起聚聚,说说话儿。盼了一年,孩子们都回家了,我心里高兴。”
邓桂荣是个有亲和力的老太太,孙子、孙女们都喜欢亲近她,更愿意听她讲陈年往事。村里人都说邓桂荣是个能把生活过成诗的老太太。春节,也让她过得像诗一样美好。
相关新闻
- 2019-02-10【新春走基层】千年古镇河南芒山“铁花秀”闪耀新春夜
- 2019-02-10安徽省石台县河口村第一书记李朝阳 七载扶贫收获丰(新春走基层·驻村干部这一年)
- 2019-02-10【新春走基层】在最熟悉的地方养老!嵌入式养老探索社区养老新路径
- 2019-02-10【新春走基层】广州塔下“平安红”护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