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小山村走进新时代——河北栾卸村的美丽“蝶变”
新华社石家庄1月31日电 题:太行小山村走进新时代——河北栾卸村的美丽“蝶变”
新华社记者王洪峰、高博、曹国厂
行走在栾卸村,入眼皆风景:万亩银杏林掩映着红瓦白墙的新民居,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串起田园风光……虽是隆冬时节,但前来太行山深处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的游客络绎不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栾卸村是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山沟。40多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庚的带领下,村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靠山挖矿到产业兴村
栾卸地处太行山东麓。1977年,不满19岁的李长庚接过重担,成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暗下决心:“既然接手了,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乡亲过上富裕生活。”
深山区的栾卸,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1979年,栾卸建起全县第一个村办煤矿,随后又建起6座,年产量达到20万吨。“那几年,我们‘深挖地下聚宝盆’,到198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万元。”李长庚说。
之后,李长庚带领村民陆续开办了养鸡场、种猪场等多家企业。到198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200元,成为邢台市乃至河北省闻名的富裕村。
1989年,栾卸村获得960万吨煤矿开采权。但李长庚却出人意料地给煤矿贴上了“封条”,决定建设制药厂。
消息一传出,很多人不理解,但在李长庚看来,煤矿总有挖尽的时候,必须主动转型求发展。面对冷言冷语,李长庚一边请专家论证、研发新产品,一边做市场调查,终于开发出市场上大火的“康必得”感冒药。
后来,栾卸村组建了制药、果品等多元经营的乡镇企业——河北恒利集团。几年间,就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一个村子没有稳固的产业,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振兴就无从谈起。”李长庚说。
如今,“康必得”已从一个药品发展成健康事业品牌,栾卸村已实现村企合一,总资产近30亿元。村民不仅是农民、工人,还是企业的股民,先后从企业分得红利5.1亿元,户均60多万元,集体资产也增值了十几倍。
从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
漫步栾卸村,满眼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四层小楼,以及各种树木。与城市小区不同的是,这里鸟鸣不断,空气更新鲜。
20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栾卸村不满足传统居住环境。1998年,李长庚带领村民开始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开发模式进行建设。
2001年,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近27公顷、建筑面积22.5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民居“恒利庄园”竣工。栾卸村民告别传统的农舍,全部住上舒适的乡村别墅。
李长庚带领群众从荒山治理入手,投资1200万元退耕还林,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银杏园。每到深秋时节,80多万株银杏树披上金装,美不胜收,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银杏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树叶可作为药厂的制药原料,当时2元钱一棵的小树苗,如今已成景观树,每棵价值至少500元,总价值约5亿元。
2016年,河北恒利集团和沙河市栾卸银杏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北恒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特色旅游小镇——栾卸小镇。李长庚说:“我们正在谋划把万亩银杏园升级建成万亩植物园,发展健康休闲、旅游服务新产业。”
从塞满“口袋”到充实“脑袋”
“栾卸成功的秘诀在于重视人才。”李长庚认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要靠人,而一个人的发展则要靠知识、靠教育。”
当甩掉“穷帽子”、成为“明星村”时,栾卸于1983年就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当时邢台地区唯一一座农村学校教学楼。次年,当一个公办教师月工资只有45元时,李长庚以月工资150元、外加30元伙食补贴的条件,全国范围内招聘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教师参加面试和统一考试,最终选聘了来自浙江、山东、天津等地的7名优秀教师。
2005年,李长庚投资2亿元建成河北恒利学校,没有把校址选在城市,而是坚持把学校建在栾卸村,使全村和周围农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如今,这所学校已成为沙河市第九中学。40多年来,栾卸村培养出100多个博士、硕士生,600多名大学生。
“办学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改变栾卸和山区人的命运。”李长庚说,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只有留得住优秀人才,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相关新闻
- 2019-01-31改革开放呼唤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
- 2019-01-29【网络祝年】“网”住新时代的“年味”
- 2019-01-24五个一百:汇聚追梦新时代的网络正能量
- 2019-01-24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