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地携手开拓“优教成都”新实践 成都市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
原标题: 校地携手开拓“优教成都”新实践 成都市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
成都,历来是四川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2018年,在成都名校资源的版图上,除了近年来集团化办学的名校、新优质学校等,“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成为“优教成都”的新坐标。
校地共建学校里的教学活动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教育改革工作推进会上,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推动校地实质共建基础教育学校的改革探索,受到与会者的赞同。
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新途径,成都着眼在蓉高校数量多、校地互动频繁等特点,推动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
这是全省乃至全国从政府层面整体推动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创新。成都,再次站在改革的前沿。
一年来,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构建起校地共建的支撑性、引领性制度框架。驻蓉高校与地方政府凝聚共识、融合需求、打通管道,搭建起全新合作平台。建起来、搭起来、动起来,一批全新共建学校“闪亮登场”,“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已具雏形。□芸涵 (图片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
“多赢”的决策 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方式
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优教成都”的初心,也是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的原动力。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名校集团发展、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以及“新优质学校”培育等多种方法扩大优质资源,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一定程度面临“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急需进一步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法和路径。
放眼成都的教育版图,有64所在蓉高校,如此丰富的高校资源,无疑是一座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富矿”。
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将有助于改善高校周边基础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服务市民需求,服务高校发展,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
于高校而言,这是自身发展的内部驱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合起来,已经成为高校抢抓机遇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与作为。同时,人才引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增强吸引力。
于成都而言,这符合城市发展格局要求。64所在蓉高校区域分布显示,龙泉驿区、温江区、郫都区、双流区、新津县高校布点占比约62.3%。若能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将极大改善城市绕城高速以外区域及其周边的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人口以及产业等向绕城高速及其以外区域疏导与发展,促进城市“中优”功能的实现。
2018年春节刚过,成都市教育局启动了关于成都市高校附属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校地共建基础教育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障碍,为政策制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场调研涉及有高校的22个区(市)县,64所在蓉高校,相关中小学(幼儿园)147所。
调研认为:多年来,成都基础教育与在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关系,搭建了坚实的共建基础,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教育国际化、留学事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校图书馆免费向市民开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亟需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在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共建的力度,促进系统共建、深度融合,推动成都基础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高位”的谋篇 在推动实践新进展上下功夫
2018年7月23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协同育人为根本、机制创新为关键、提升水平为核心,推动地方政府与在蓉高校共建高水平的附属学校,形成共建共管、共创共享的校地合作共同体,构建结构完善、融合发展、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加快‘优教成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指导意见》的起草过程中,成都市教育局吸纳了北京市高校和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管理模式、上海市“行政搭台、学校唱戏”的大学附中发展模式以及美国大学附属学校建设等发展经验;在对接已有政策,梳理各地做法,深入区(市)县和学校调研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召开专家评估咨询会,数易其稿。
《指导意见》彰显出鲜明的改革创新特征,探索确立设施共享、校地共管、品牌共用、人员共派、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七大共建机制”,并健全治理方式推动实质共建,并建立工作推进、项目培育、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落实。
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全程指导区县与高校开展共建,在《指导意见》框架内,以“一校一案”方式确定共建协议、细化共建机制。市级增加综合奖补资金、区(市)县政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共建。督促落实互派人员福利待遇,并优先考虑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同时,以 2020 年、2025年、2035年为界,设定“建立校地共建机制”“形成校地共建新格局”“构建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三个阶段目标,并着手建立共建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跟踪督导和考核评估,建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共建实效。
“智慧”的破题 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理念先行、路径明晰、行动有力,校地共建不断深化发展、初见成效。
短短一年,成都市原有高校附属学校进入升级发展2.0版:武侯区、成华区与川大、电子科大分别就4所附属学校形成新的共建策略。新增附属学校按照实质共建方式推进:青羊区与西南财大将光华小学共建为“西南财大附小”,突出“财经素养”特色发展;新都区接受西南石油大学委托管理其附属幼儿园,并更名为“新都区第一幼儿园西南石油大学分园”;成华区与成都大学共建“成都大学附属第一幼儿园”并发布招生公告。双流区、龙泉驿区、新都区等三地与驻地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机制,实现环高校的学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共建共享,初步探索了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的雏形和不同构建模式。
据悉,“与高校共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被确立为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被评为“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年度优秀项目”,被收入《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成果(2018)》。
“学校更名前,与西南财大的互动很零散,现在西南财大和我们的合作形成了机制,更加系统也更加有效。”西南财大附小校长朱娅君说,西南财大成立了专家库,定期指导学校的青少年财经素养特色课程建设,为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财经素养课程;同时,向全校师生开放财大的货币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西南财大附小老师还可以旁听财大的财经课。
2018年12月7日,西南石油大学与新都区政府签署深度融合办学合作协议,双方成立“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在校地共建、品牌共用、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盟学校包括新都一中、新都一中实验学校、谕亭小学、香城中学、升庵中学、香城小学、新都区第一幼儿园等16所新都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标志着校地共同构建一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生态链,努力实现教育融合创新全程化。
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郭建春表示,“这是将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在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向纵深,对于提升新都区基础教育发展和学校服务新都的能力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成都将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创新方法策略、深化机制改革,持续构建“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努力为四川和全国贡献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发展的经验。(芸涵)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