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弘扬 广西民族文化迸发新活力

18-12-10 11:38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编辑:李晓萌(见习)

  原标题: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弘扬 广西民族文化迸发新活力

  在近期举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有一个运动项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这个“网红”运动项目的名字叫“蚂拐捉害虫”。比赛中,参赛选手模仿蚂拐跳跃的动作,在赛道上从起点往前跳跃抓取“害虫”,然后再返回起点,率先抵达终点者获胜。

  “这个比赛项目源自蚂拐节,代表壮族的一种文化。我们经过挖掘整理,把这种民族文化融入到体育赛事中,制定相关规则,形成了一个新的比赛项目,使民族文化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传承发展。”运动会裁判长罗建达介绍,这个比赛项目考验的是选手身体的爆发力和协调性。

  蚂拐,是壮乡人民对青蛙的俗称。壮族人民认为,一般情况下,蚂拐一叫,雷雨就到;蚂拐多的地方,庄稼的病虫就少,年景就好。另外,壮民认为青蛙象征着子孙满堂。因此,蚂拐就成了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每年的“蚂拐节”就是延续壮族先民崇拜青蛙的遗俗。

  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广西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与蚂拐有密切关系。

花山岩画

  “岩画上画的主要是人物形象,可以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最奇特的,是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两手屈肘上举、两腿半蹲的,像青蛙的造型。”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如数家珍地介绍花山岩画上的每一个人物、动物、器具。“放眼世界的各种岩画、壁画,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能与壮族先民崇拜的青蛙图腾有关。”

  朱秋平,从乡村教师到花山岩画的专家,他坚持了27年,向世界解读花山岩画上的“无字天书”,被称为“花山岩画的百科全书”。

  在研究、保护花山岩画,为花山岩画申遗的过程中,朱秋平两次险些丢了性命,三次胃出血,多次晕倒在岗位上。

  2006年的一天,为及时发现花山岩画病害的具体方位,朱秋平爬上25米高的脚手架,没想到惊动了在脚手架上方筑窝的大黄蜂。顷刻间,黑压压的蜂群向他扑来,他被黄蜂蜇了43处。医生说,好在是黄蜂,换作马蜂,命就没了!

  两年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现场见证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朱秋平悄悄举起袖口擦拭被泪水朦胧的双眼。

  申遗成功后,对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要求更高了。

  最近,朱秋平的团队正在对花山岩画的局部做一个清理岩画表面污染物实验。“虽然古人用了非常特殊的颜料来画岩画,两千多年了依然保存完好,但常年累月的暴露,岩壁上有很多灰色、黑色的覆盖物,遮挡了岩画。我们正在用一种办法,在保证岩画不受损伤的前提下,把这些覆盖物清理出来。这个工作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朱秋平说,“岩壁上存在很多的危岩,我们也在对此进行改造,以保证游客观赏岩画时的人身安全,也防止岩石掉落对岩画造成破坏。”

花山岩画景区岜耀屯的村民在唱山歌

  为花山岩画所做的努力成果,没有被辜负。从2017年7月开始,投入6亿元,围绕花山岩画打造的两个旅游重大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2018年12月,全中国的目光就会盯紧宁明——两大旅游亮点要上演,一个是音画夜游,从花山岩画主景区坐船往上,进行一个小时的夜游旅程;另一个是花山传说实景演出,演出时长1小时,内容是根据花山岩画演绎而来。”宁明县旅游发展局局长钟腾飞激动地介绍,“花山岩画,随便拿一幅画来做演绎,都是一场戏,所以两个项目的亮点非常多。现在演员天天都在排练。”

  “花山岩画不是旅游,只是一种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如果不通过旅游去传承、传播,它就永远躺在那里。花山旅游促进了花山岩画承载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传播。”在钟腾飞看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旅游的发展、促进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花山岩画里的民族文化为花山旅游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动力。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蕴、作支撑的话,旅游也走不远。”

花山岩画景区岜耀屯的民俗表演

  正是在保护中充分挖掘了花山岩画的旅游价值,宁明县今年的旅游收入高速增长。“2015年的时候是100万元,2016年是200万元,2017年是3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500万元。”钟腾飞自豪而信心十足,“因为两个大项目推出来以后,将推动整个崇左市旅游的互动,我们县2020年的旅游收入预计将达到800万元。”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靖西市旧州绣球村的绣球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和东南亚国家风靡一时;壮剧《金花银花》、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等誉满海内外;壮剧《歌王》、民族音乐剧《白莲》、桂剧《七步吟》、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舞剧《碧海丝路》等10多部精品剧目荣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保留剧目奖”;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第一书记》《牵云崖》、音乐剧《桂花雨》、桂剧《赤子丹心》《破阵曲》、粤剧《风雨骑楼》、舞蹈诗《侗》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靖西市旧州绣球村“中华巧女”黄肖琴在画草图

  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和吉祥物。经过广西文化部门“文化致富”创新工程的推动,在“绣球之乡”靖西旧州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八九十岁的老太太都参加制作绣球。绣球、壮锦发展成旅游产品,绣球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生态致富,致富带动绣球技艺传承的康庄大道。

  2016年,除了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壮族霜降节”也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西成功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三月三”期间,全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八桂大地成为山歌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精彩推荐

  • 张掖山丹“烧盒子”:草原上的芳香美食 张掖山丹“烧盒子”:草原上的芳香美食
  • 图解|【改革开放40年】白银旅游 破茧成蝶 图解|【改革开放40年】白银旅游 破茧成蝶
  • 图说酒泉:破冰除雪(图) 图说酒泉:破冰除雪(图)
  • 甘肃张掖雪后初霁 皑皑白雪下现“冰雪村落” 甘肃张掖雪后初霁 皑皑白雪下现“冰雪村落”
  • “一次让人惊叹的酒泉之旅”——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酒泉侧记 “一次让人惊叹的酒泉之旅”——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酒泉侧记
  • 张掖肃南:踏雪赏景 35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景区健身 张掖肃南:踏雪赏景 35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景区健身
  • 【飞阅甘肃】临泽:“醉”美雪景 【飞阅甘肃】临泽:“醉”美雪景
  • 助力全民健身 兰州首个“空竹园”建成开园(图) 助力全民健身 兰州首个“空竹园”建成开园(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