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
13/242017年,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了当地再就业成员300余人,这其中有6户贫困户,他们田里种稻米、水里养泥鳅、寨里学羌绣。合作社还开垦了“牛牛农庄”,整理了撂荒9年的田地30亩,投放鱼苗200斤。在 “以稻养鱼,以鱼护稻”生态种养模式下产出的大米,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等多地。中国网 伦晓璇 摄
14/24五十多岁的吴正孝,和丈夫在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务工,今年上半年到现在七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挣了一万多元。同时,土地入社也获得了分红收入。而以往两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一年仅能获得几千元的收入。吴正孝说,自己现在不仅提高了收入,而且能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里走出家门,实现“再就业”很不容易。中国网 伦晓璇 摄
15/24吴正孝站在自家的房屋前。因为位置便利,地形平坦,在不久的将来,这间房屋将被改造成幼儿园。目前,牛飞村的孩子们大多在四五千米外的镇子里上幼儿园,父母还要抽出时间接送甚至租房陪读,而在村里就读的话,可以很好地解放劳动力。到那时,吴正孝也可以在幼儿园做看护的工作。中国网 伦晓璇 摄
16/24在沈艳燕的影响下,牛飞村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带动200多人居家就业,产生经济价值1780万元。中国网 伦晓璇 摄
17/24在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脱贫的道路上,沈艳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质疑。近期,合作社准备将一条山路加宽修成水泥路,道路经过一位村民的土地,遭到了阻拦。沈艳燕和丈夫多次与村民协商沟通仍没有结果。如何改变村民的思想,是沈艳燕从创业之初便一直面临的问题。在村民看来,文化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凭借文化挣钱似乎无法想象。起初,沈艳燕教妇女们绣花时,有绣娘的家人觉得沈艳燕是在教她们不务正业,便处处阻止,有人甚至会在她开车经过的路上放置树木阻拦。而在帮助贫困户改造房屋时,也会因观念不同而阻力重重。但随着成果慢慢显现出来,村民们也逐渐认可了沈艳燕的做法。中国网 伦晓璇 摄
18/24在离牛飞村不远的豆叩镇银岭村,经营农家乐庄园的村民陈洪苹正在等待沈艳燕的到来。陈洪苹也曾经是绣坊的一名绣娘。汶川大地震后,通过羌绣培训,陈洪苹不仅学到了技艺,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中国网 伦晓璇 摄
相关新闻
- 2018-12-06“北部湾市民卡”助推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
- 2018-12-06广西12个开通高铁地级市完成火车站扩容改造
- 2018-12-06第十三届中国赏石展开幕 12月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 2018-12-06内容+技术 助力四川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