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风云录】从阜阳火车站的民工潮 看农民兄弟奔小康之路
原标题:【40年改革风云录】从阜阳火车站的民工潮 看农民兄弟奔小康之路
濉阜铁路全线建设仅用了10个月就通车了,图为濉阜铁路通车时的场景。
“1978年前,阜阳站不过是皖北青阜支线一个尽头小站,年发送旅客58.4万人。”阜阳站客运员李玲玲回忆道。
“走出家门挣大钱,脱贫致富在当年。”这句流传甚广的阜阳新民谣,真实地反映了安徽农村“外出一人,致富全家;一户打工,带动全村”的巨大变化。
民工潮,这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独特社会现象,对铁路运输部门,对广袤的农村大地,乃至于对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阜阳铁路发展与风起云涌的民工潮息息相关。
1970年10月1日,濉阜铁路建成通车,这是阜阳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自符(离集)夹(河寨)线青龙山站西端引出,途径濉溪、涡阳、利辛等县区,是一条铁路尽头线。
上世纪70年代末,围绕青阜线,阜阳站建成了2条股道,2个售票窗口,开行客车2对,货车4对。
由于车辆和运力有限,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铁路方面不得不动用货运棚车载客,但车厢漆黑、无窗口、无卫生间、无取暖设备,是当时旅客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80年代后,铁路方面陆续改造载客棚车,先后安装了照明设备、设置了卫生间、取暖设备等,旅客出行体验得到有效改善,但“一票难求”依然是难题。
70年代的阜阳火车站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阜阳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走出家园外出淘金,民工潮由此而诞生,成为全国五大民工潮源头之一。每到春运高峰,阜阳站不堪重负,列车严重超员,无法满足大批民工外出乘车的需求。
那时,由于阜阳站没有始发列车,每天停靠的列车只有五六对,加上1对临时增开的代客棚车,每到春运高峰,火车站广场人满为患。阜阳农民旅客为买到一张火车票,不顾天寒地冻,聚集在水泄不通的站外露天广场彻夜排队。
90年代阜阳的民工潮
一张小小的车票,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出去时,蛇皮袋里装被子;回来时,旅行包里装票子。”这是当时外出民工的真实写照。
“民工潮风起云涌,铁路部门猝不及防。当时,阜阳站仅有能容纳300多人的狭小候车室,哪能容得下成千上万的民工大军?尘土飞扬的站前广场,遇上雨天,泥浆四溅,成千上万的旅客一身泥,连如厕都很困难,民工出行真是吃尽苦头。”谈起当年的情景,李玲玲至今仍感慨万千。
铁路运输当先行,便民利民服务,携百万民工奔小康。1996年9月1日建成通车的京九铁路,为阜阳带来了亚洲最大、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路网性编组站。随后,铁路部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对阜阳铁路进行改造,扩充运能。2007年,铁路投资10多亿元,对阜阳站进行改造。
2008年,阜阳站改造完毕,成为安徽境内首家拥有无柱雨棚、候车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客站。
2009年12月,京九铁路电化改造工程竣工;2013年12月28日,阜阳至六安铁路通车运营,阜阳铁路运能有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周边城市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等高铁站的通车,越来越多的民工选择“普速+高铁”的换乘方式;网络购票,微信、支付宝支付,APP自主选座,接续换乘……指尖轻松操作,旅客从中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多,走出了人工、电话“买票难”的窘境。
“一张车票就是一张请柬,拉近了铁路与千万旅客的距离。”李玲玲感慨地说道。
40年来,阜阳站成为连接青阜、商阜、漯阜、阜淮、京九、阜六等6条铁路线交汇的重要枢纽。阜阳,昔日二等站,跃升为京九线上一等大客站,列车开行呈几何极增长,为精准扶贫、服务“三农”提供了的运力支撑,年发送以民工为主的旅客超过900万人。
阜阳百万民工奔小康的壮丽画卷,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阜阳铁路的发展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经受了城市文明熏陶的返乡民工,正以全新的理念和知识,造福家乡,走上富裕路。
2020年,商合杭、郑阜等高铁将陆续建成通车,阜阳旅客的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记者 史睿雯 通讯员 陆应果)
相关新闻
- 2018-11-26五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百分之五点七 广西:拔穷根 奔小康(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 2018-11-25【三年决战奔小康】庄浪,为什么能?
- 2018-11-15【三年决战奔小康】甘肃,乡村振兴正当时
- 2018-11-15【三年决战奔小康】动真情 出实招 办实事——甘肃省税务系统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