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用诚信的光照亮脚下的路——记全省最美诚实守信家庭赵有康家庭
作者:张金仿
在这个时代,诚信已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力,具有真金白银般的价值,赵有康正是用诚信,不断积累着财富,不断回报着家乡,回报着乡亲们;他也用诚信,熏陶着他的家庭和孩子,让这个平凡的家庭不断释放出暖人的光芒。
赵有康出生在会宁县郭城驿镇扎子塬村,那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从小生活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他深知乡邻们生活的艰辛。
1993年,由于家境贫寒,从学校毕业后赵有康就独自到白银市打工以补贴家用。干了一段时间,他对白银也比较熟悉了,他发现打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要高出很多,他就想:“家乡有那么多的闲散劳动力,我应该把大家带出来,让他们也挣一些钱。”回到老家后,他向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由于他平时踏实能干,为人忠厚老实,乡邻们都很信任他,愿意跟他出去挣钱。那一年,他把家乡的150名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组建了会宁县郭城驿镇有康劳务队,带着大家到白银打工,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大家挣到了第一笔工资,这可比在家种地要高出很多,乡邻们别提多高兴了。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家乡闲散劳动力加入到了赵有康的有康劳务队。到2002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有康劳务队已经拥有3000多万元的资产,务工人员达到300多人,当年的人均收入达到15000多元。但赵有康仍然心存隐忧,外出务工,虽说为家乡人找到了一条赚钱的路,但并不意味着找到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路。
如何改变家乡的面貌,成为他心头的一大难题。2003年,赵有康在不断学习之后来到家乡的田间仔细观察,家乡的土地多黄土,不易保持水分,可以通过在田间压砂保墒,把黄土地改造成砂地,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而且有利于瓜类作物的生长,他打听了当时的市场行情,每亩瓜可以收入800元以上。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深思熟虑之后,赵有康立即着手行动,首先自筹资金为家乡修出了4条共20公里的拉砂路。接着,他又自己借款垫资并协调银行自己作担保为农户申请到了拉砂贷款。经过半年的努力,修建砂田近3000亩,紧接着他便鼓励乡邻们种植瓜类作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大家都有了一个不错的收成,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
自砂田覆盖以来,每年亩产收入都不低于3000元。他还对特困户家庭的孩子每年给予无偿资助2000元。在赵有康的带动下,扎子塬村的面貌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了使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赵有康依靠当地资源,因地制宜,于2007年成立了会宁康之源养殖有限公司,安置150名农民工就业。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他按每吨200元以上的高价收购农户家废弃的各种农作物秸秆1800吨,仅此每年就为农民增加收入36万元左右。
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赵有康来说,回报家乡父老是他最大的心愿。
说起搞养殖的初衷,赵有康坦言:“记得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倡让农村娃娃一天喝上半斤牛奶。我也是农村娃,对此感同身受。我开始在心里盘算:我们那儿草场资源丰富,要是把农民的草变成钱,再把牛拉的粪回了田,不但老百姓有钱了,孩子们能喝上牛奶了,资源还能够被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虽然如今已经事业有成、家底殷实,但在父老乡亲眼中,他还是那个憨厚老实、待人真诚的赵有康。村民们都说:“如果没有赵有康,我们哪有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他是家乡百姓的骄傲,更是家人的自豪。一直以来,他都坚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风范,家庭生活过得异常简朴,特别是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让孩子乱花一分钱。他经常教导孩子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能依赖父母。
谈起妻子张世红,他总是心怀感恩,这一路走来,都是妻子在身后默默地支持和帮助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中的艰辛只有妻子知道。时至今日,妻子一直站在他身后帮他处理好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让他免去后顾之忧。在他们的家里,“诚信”高于一切,待人以诚,严于律己是这一家人一直坚守和秉持的信条。他们一家4口,总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着朴实、平淡的生活。
(责编 拾谷雨)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