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特色产业村村有 农民脱贫有奔头
原标题:安徽无为:特色产业村村有 农民脱贫有奔头
临近晌午,在无为县红庙镇闸北村的菊花种植基地里,村民李先道正弓着腰在地里给已经采摘过的菊花锄草。因为刚下过雨,田埂地还残存着积水,穿着胶鞋的李先道头顶草帽,自顾自地忙活着,怎么也看不出他其实已年过八旬。
“现在年纪大了,家里的4亩地转包出去,不仅有租金,还能有份手头活儿,现在政策好,趁着身子骨硬朗,能挣到钱。”说这话的时候,李先道直起腰杆,浑身上下透着股不服老。
李先道所在的菊花基地隶属芜湖市丹洋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油用牡丹种植与推广、种苗培育以及菊花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目前,该公司已建成牡丹花蕊茶、菊花饮品加工车间一座,烘干设备流水线4条。
洪庙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本刚告诉记者,丹洋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被确定为红庙镇特色种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方面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尽快带领贫困户脱贫。
经过一年来的示范,该基地使不少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获得了租金红利收入,其中不乏贫困户,像李先道一家,将自家土地托管给其种植菊花,光托管金一年就有1600元,同时还能在基地务工。
“在这锄草施肥100元一天,老伴儿也在这上班,两人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有一万四千元,刨去开销每年还能攒上好几千。”算起这一年的收入,李先道说话的嗓门都大了起来,看得出很是满意。
2017年,丹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共计带动贫困户30户90人,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吸纳60户贫困户总计300万的扶贫贷款,每户每年增加收益3000元。
不仅如此,今年通过抱团发展合作经营的模式,丹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又吸纳了近160户贫困户的贷款资金,每户贫困户可获得每年不低于贷款总额6%的现金收益。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了产业的引领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在距离闸北村不远的赫店镇曹王行政村,日天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栏里,已经长到400来公斤的青川牛、鲁西黄牛正在安逸地进食。
走进合作社的牛棚,很难闻到普通养牛场散发的异味。赫店镇挂职党委副书记李志刚说,他们以科学方法养牛,场内牛棚、牛体、饲料间等定期消毒,牛食用的饲料是特意从外地购运,牛粪便全部处理还田,做到养殖场零污染。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曹王村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们利用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由公司帮忙购买牛犊,集中在合作社养殖,出栏后,再由公司回购,贫困户领取分红。
通过托管代养的模式,贫困户们很快尝到“甜头”,村民钱小马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今年5月份,家里因病致贫的钱小马,通过扶贫贷款2万元,在合作社托管肉牛,由所在公司代为养殖和销售,年底再按照3:7的约定返还利润,平均收益不低于1500元。
“托管代养,贫困户不仅不承担养殖风险,还能加入合作社,从事肉牛养殖和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是出栏的牛由公司统一回购,且价格不低于市场价,这增添了不少贫困户的信心。”李志刚说。
目前,曹王村有12户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有11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购买小牛交给公司托管,另有21户贫困户就近在公司务工,还有9户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将自有土地托管给公司使用。
李志刚告诉记者,随着养殖基地示范效应日趋明显,“今天我养牛,明天牛养我。”正成为当地许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共识。
在李志刚看来,产业扶贫中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快速发展,就等于有了龙头带动,这样一来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脱贫发展后劲更足。
今年以来,无为县以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特色种养业示范基地为抓手,确保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支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目前,特色产业扶贫在全县63个贫困村遍地开花,其中发展渔业产业31个村、畜牧产业11个村、林特产业10个村、农业特色产业5个村、蔬菜产业4个村、休闲农业2个村,在稳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实现了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相关新闻
- 2018-11-26平山 脱贫路上的“赶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2018-11-26截至2017年底辽源市脱贫2262户4490人
- 2018-11-25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村党支部书记
- 2018-11-25立足“精准” 下真功夫——河北省张家口市推进脱贫攻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