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问责,方能激发担当(大家谈)
原标题:科学问责,方能激发担当(大家谈)
近年来,有权必有责、失职要问责,已经形成共识和相应的制度规范,帮助党员干部拧紧了责任“发条”。但一些地方过分依赖以问责督促落实,以至于有些追责不切实际、不论具体是非。
界定责任范围,理清权责归属,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确保各项决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三篇读者来稿,一起为基层干部减压支招。
——编者
用好问责戒尺
吕书娇
久在乡镇工作,对此有着强烈感受,有的时候不仅活儿多、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层层压下的责任书、责任清单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有同事产生负面情绪,丧失激情不说,更难用心开展工作。这不仅会使个人思想滑坡,更影响工作推进的质量。
让工作科学高效落实,不能一味罚而不奖、责而不容。滥用问责会给奋发作为制造障碍,科学问责方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力量。倘若问责是一把规范行为、强化落实的戒尺,那么用这把尺子既要讲规则,也要讲艺术,既要讲政策,也要不失温度。容错之中让基层干部敢于冲锋,敢于试错;严爱之中让基层人员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基层工作人员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愿意全情投入、克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掌握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使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问责是为了负责
王冠楠
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发现,有地方将明确由其他部门牵头负责的工作任务,全部交给了环保部门,出现问题后仅对环保部门进行追责问责,在界定责任范围、理清权责归属上产生了偏差。这种问责,显然无法有效压实责任、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问责,让失职失责者承担应有责任,意在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可见,问责是督促手段,负责才是最终目的。出现问题,如果问责方式简单粗暴,急于亮明态度、给个交代,欠缺精准度、科学性、公信力,不仅会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使得“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大打折扣。问责不只是一个处理结果,更重要的是主动聚焦问题本身,抓好后续跟踪督办,举一反三、建章立制,防范类似情况再现,解决根本性、长远性、深层次的问题。
科学问责,既要做好“前半篇文章”,厘清责任、有的放矢、精准问责,做到问责主体明确、问责事项具体、问责尺度统一,释放出制度的强大力量;又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被问责干部甩掉思想包袱,正视问题,重拾信心。
监督不是推卸责任
刘文晓
在基层调研时,听到一位干部反映,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时,有的上级单位不急不慢,为一线干部考虑不够,但一旦项目因此推进慢了却要问责,给基层造成很大压力。
督促任务加快落实,是开展监督问责的初衷。有的基层干部心理负担重,除了部分问责不注重方式方法、时间节奏超出承受能力之外,没有建立健全顺畅的上下沟通渠道,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现实中发现,有的职能部门责任意识不强,推进工作不及时,上级转来的政策文件或任务部署,不加快研究传达,到了基层干部手里时,原本充裕的时间所剩无几,只能慌忙应对,无形中加剧了工作风险和成本代价,让工作陷入被动。
强化监督、及时问责,目的在于推动落实、解决问题。一项任务的推进,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责任意味着可以推卸责任。各部门单位都有各自的职权和责任,有的侧重决策和出台政策,有的侧重调研指导和规范标准,有的侧重抓好落实和服务群众。只有建立上下齐心的沟通渠道,营造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才能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形成“人人履职尽责”的生动局面。
相关新闻
- 2018-11-05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发展繁荣中国法理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2018-11-04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致贺信
- 2018-10-26为乡村培养公费专科医学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