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开幕,习近平讲了一个“历史大势”
原标题:进博会开幕,习近平讲了一个“历史大势”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
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三个坚持”,提出了五个重大举措,还专门给上海送上了一份“大礼包”。
演讲中,习近平讲到的“历史大势”,可以说是理解这一重要讲话的关键。
一个大势: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今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之问”。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习近平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判断,也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什么是历史大势?就是发展不依人的意志转移,人类无法阻止其发生的规律!
这是习近平一直以来的判断。他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个潮流,就是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正是基于对“大势”的认识,习近平把“开放合作”,视为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他认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现实,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需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因为,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一个坐标:在历史大势中定位中国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过去40年的中国,“开放”是一个鲜明标识。这次进博会,也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未来,中国也会顺应这样的大势前进。习近平在演讲中宣示——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三个不会停滞”,层层递进。以我们自己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这“三个不会停滞”,不仅是要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更是要宣示,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实际上,仅从今年以来,精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设立海南自由贸易区,举办进博会……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之大、水平之高,让世界瞩目。
未来,中国将始终保持自己的四个身份——
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世界视野、世界胸怀,尽在这样的宣示之中。
一个预期:对中国经济完全可以抱着乐观态度
进博会上,3600多家参展商“热情似火”。这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实力。
企业,看好中国;世界,也看好中国。这也让我们更有理由自信了。
习近平在演讲中,用“大海”比喻中国经济。他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
所谓“风狂雨骤”,说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
不过,“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可以说,对于大海,有风有雨是常态,不需要畏惧,因为“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现实中,从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物流、国际收支、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看,中国经济运行都处于合理区间。
其实,无需太多数据,“大海”和“池塘”这样形象的说法,让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完全可以抱着乐观态度。
习近平用“三个没有变”,总结了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只要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关新闻
- 2018-11-05进博会:让中国开放成果更好惠及世界
- 2018-11-05热点聚焦丨进博会,让开放中国与世界共赢
- 2018-11-05【地评线】秦平:包容互惠、合作发展,全球经济进入“进博时间”
- 2018-11-05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