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翅膀(金台随感)
原标题:文学的翅膀(金台随感)
我面前摆着典雅的两部文学作品,同题《雁鸣金秋》,一为诗歌卷,一为散文卷。其诗歌卷收录诗歌二百八十四首,散文卷收录散文一百一十八篇,分别是从一千多篇来稿中选出来的。编者不无自豪地说,这是从“雁鸣湖金秋笔会”这棵树上采摘的两大筐果实。
故事从这个“雁鸣湖金秋笔会”开始。
以这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命名的笔会,自2000年开始,居然一发而不可收,十八年连续举办了六届。先是邀请省内作家、诗人,然后国内名家,也有海外作者,随着影响力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文学界、新闻界、文化界各方大家和文艺爱好者,欣然而至。仅诗歌界,全国诗歌学会的几届会长和河南诗歌学会的领军者悉数光临。今年河南省散文学会索性把一届散文年会放在中牟。名家接踵而至,自然留下批量新制佳作。
这在中牟县的历史上,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当然,雁鸣湖的文学不是不问世事的无病呻吟,它是土地上长出来的花木,是接地气的笑声与忧叹,是言之有物的文章,是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现实孵化出来的时代宠儿。
抓住机遇,是这个时代一个劲健的口号。更有号召力的,叫做抓住战略机遇期。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亲眼目睹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县飞速发展的历程,不禁常常想起上面两句话。
所谓“平平常常的小县”,当然不是看不起历史上的中牟县。但实话实说,多少年以来,它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县。无论县域规模、人口、山川、物产、文化等等,皆乏惊人之处,也没有想到它有“爆发”的可能。
斗转星移,中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到了。21世纪到来前后这一段时间,郑州东区往东,各路神仙都看好了中牟这块宝地,争先恐后接踵而至,大显身手。于是,成规模的汽车制造产业,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高规格的地产项目,以及新型医疗、教育机构、新业态的商业服务业、高科技农业纷纷落户这里,眼看着一个小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一步步走到全省县级排名的前列,一方充满现代气息的田园都市、都市田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放在几十年前,只要有其中任何一个项目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叹,可现在是星罗棋布。真如一位诗人所咏叹的“中牟是一枚金色的纽扣”,虽然不大却十分亮丽。中牟“大地上的文章”激励着作家想写、要写,乃至不能不写,然后才有笔下的华章。
同样是这块地方,改革开放早期可没有这么幸运。官渡古战场遗址和雁鸣湖黄河湿地也曾引起政府包括开发商的注意,但那时囿于眼光短浅,格局狭小,尤其是限于财力,搞不出名堂。我作为游人曾经来探访过。但是,觉得湮灭久远的古迹没能激活,风景不过尔尔,除了道路不畅,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也就没怎么在意。然而,今非昔比,如今中牟声名鹊起,自然首先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同时不可忽视的,还借助了文学的翅膀。
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雁鸣湖金秋笔会。改革开放不是单线的推进,而是社会各领域全面推进。既解放生产力,更解放思想,激活想象力,催生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是就社会发展的大势而言,具体到某个时代某个地方,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学艺术繁荣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并不是可以自发地形成,还必须靠人的自觉。
当然,这是难的。需要高明得体的策划和落实能力,真诚智慧的邀请和通联工作,不厌其烦的服务,费用的筹措和使用,还有文稿的征集、修改、编辑、出版、发行。组织一次,不易,还有再次,三次不断坚持,每次要有人员、内容、形式上的变化,其难度可想而知。总之,把好事办好,需花大力气。
文化建设往往难以立马见成效。建立好的平台不易,难的是长期坚持,精心打造,不是搞“神仙”会,“热闹”一下,“形式”一场,而是坚韧不拔地坚持做下去,做好,成果才能显现出来,影响力才能发挥出来。
相关新闻
- 2018-10-30回望改革开放40年古代文学研究:学者更自信 读者更懂行
- 2018-10-30以文学的方式推开童年那扇门
- 2018-10-29中国学生在捷克演绎英文音乐剧《丝路永恒》
- 2018-10-26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艺海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