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凉山】彝族银饰蕴含无限潜力
原标题:【脱贫攻坚在凉山】彝族银饰蕴含无限潜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勒古沙日。(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中国日报网10月28日电(记者贺霞婷) 10月27日,记者随网络扶贫凉山行活动走进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在凉山州布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各种各样造型别致、做工精巧的银制品让来参观的人赞叹不已。
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渗透到了彝族人的生活当中,日常的衣服上很多饰品是银质的,火把节,或者女孩子出嫁都会穿上银质盛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勒古沙日从12岁开始就开始跟随亲生父亲勒古拉牛学习这门手艺,今年63岁的他,从事这门技艺已经50多年了。
勒古沙日纯手工制作的银质酒壶。(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勒古沙日家族是银匠世家,到他已经是第15代传承人,如今的他,除了制作这些精巧的银器外,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传承这门手艺,不仅教他的儿子和孙子还教布拖县的很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
现场,勒古沙日用一个银质酒壶给记者倒上了满满的一碗酒。酒壶造型别致,纹路繁复,总共有32个部位,所有的点刻,组装都由他一个人完成。勒古沙日告诉记者,自己是整个四川省唯一能够纯手工打造这个银制酒壶的人。
勒古沙日纯手工制作的银质酒壶。(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除了制作纯银酒杯,勒古沙日还制作银茶壶,银碗、银筷子、银盘子等餐具。银耳环、银手镯、银扭扣银斗笠、银胸牌、银头饰等饰品,其形式多样、形态各异。
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免费教,一直教到孩子们学会了为止。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一定要传承下去。
勒古沙日制作的银质配饰。(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而这样一个银艺传统深厚的县城,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贫困问题最突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最艰巨,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2014年识别出贫困村163个、贫困人口56434人,动态调整净增加8288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722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识别贫困村163个、贫困人口75523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至2016年退出贫困村19个、减贫13504人。2017年退出贫困村22个、减贫4714人。2018年计划退出45个村、减贫16417人。截止目前,仍有贫困村122个,贫困人口5.7万人。
今年以来,布拖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政策精神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进一步坚定决战决胜、决战必胜、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硬仗的信心决心,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彝族女性的服装上很多银质装饰。(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而布拖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些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如果能够保护利用好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促进布拖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进一步推动布拖县的脱贫攻坚任务。
彝族银饰盛装。(中国日报网贺霞婷摄)
据布拖县宣传部数据,目前全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从业人120余人,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约400万元。
这说明,彝族银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将彝族银饰品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精美的彝族银饰,将很好地推进彝族银饰的产业化发展,助力布拖县的脱贫攻坚。
相关新闻
- 2018-10-28【脱贫攻坚在凉山】把非遗变成“脱贫生产力”
- 2018-10-28【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
- 2018-10-27【脱贫攻坚在凉山】网络扶贫让留守儿童共享教育公平
- 2018-10-27【脱贫攻坚在凉山】“加减乘除”巧解脱贫攻坚“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