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进步的坚信成就了企业的璀璨——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新华社沈阳10月26日电题:对国家进步的坚信成就了企业的璀璨——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汪伟
温文尔雅,坦诚敏捷,满头银发却精神饱满——这是东软集团创始人刘积仁留给人的初印象。
正是这位散发着学者气质的企业家,从大学讲台步入商海,开办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建设中国第一个软件园、研制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CT机……
很多人为如此璀璨的个人经历而折服,刘积仁却坦言,是改革开放带给人生重大机遇,而对中国一路进步的信心,则是他打开机遇的“金钥匙”。
30年,从3个人到1.8万员工
格调别致的办公楼散布在草坪与林荫之间,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漫步于静谧小路,或手端咖啡坐在室内开放区轻声交谈……来到坐落于沈阳市浑南区的东软软件园,记者仿佛置身于精心打造的休闲小镇。
谁能想到,东软而今的优雅环境和雄厚实力,竟是从一间半教室、三台286电脑、3万元经费起步的。1988年,在东北大学任教的刘积仁与两位青年教师一起下海,创建了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创业之初,国内软件行业一缺资本,二缺人才,三缺市场,借助海外客户才获得“第一桶金”。
公司艰难熬过孵化期,接下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人们预料。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需求扩张且不断升级,东软跟随行业走势转型拓展,公司实力一路壮大。
如今,东软在全球拥有1.8万名员工,在中国建立8个区域总部,10个软件研发基地,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在6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从1997年推出第一台CT机打破海外垄断,目前东软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等尖端医疗产品已销往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900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
目睹了信息产业大爆发的刘积仁说,在中国,无所不在的软件系统既是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也是人们日常接触的必需品。“身处这样的行业和时代,是创业者的幸事。”
“做实业扩宽了人生舞台”
作为中国较早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33岁就被破格提拔的大学教授,刘积仁曾执着地将梦想定位为科研报国和教书育人。
20世纪80年代,国内还没有特殊经费资助教授做科研项目。刘积仁决心下海,最初目的是赚取经费做研究。
创业之初,刘积仁本想制作软件产品,刚推向市场就被盗版。于是,东软转身做系统集成商,但因人们对软件价值不认可,企业只能依靠硬件赚钱。这之后,东软在外包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刘积仁却提前认识到依靠人头拉动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推动企业进入新一轮变革……
自1995年在沈阳建设第一座软件园,如今东软软件园已在大连、南海、成都等地开花结果,东软还兴办了3所信息学院,近4万名学生在这里学习专业知识。
“做实业帮我拓宽了人生舞台,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刘积仁说。
成功取决于“你怎么看未来”
从商30年,刘积仁很多次布局都让人看不懂、跟不上。采访中,刘积仁坦然道出许多前瞻性决策的“奥秘”——正因为看到了中国社会不间断进步的趋势,让他提前布局了一个个新“风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积仁就坚信中国老百姓一定会有自己的社会保险,东软由此提前研发储备,目前在社保软件领域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
出于对均衡医疗资源、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探索,最近几年东软与宁波市合作,启动打造“云医院”平台。“我们的布局与国家的规划和行动不谋而合。”刘积仁对此颇为兴奋。
从刘积仁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出去,一片中国版图形状的人工湖坐落于园区中央,透露着创业者的家国情怀。他说,只有将公司命运与国家前途高度关联,企业才会频频踩正“点子”。
眼下,东软正向大汽车、大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力,创新求变成为东软唯一不变的主题。刘积仁说,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都在重构,很多人抱怨企业不好做了,殊不知中国企业过去主要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拉动的模式难以为继,“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昨天,很难成为明天的企业家。”
今年2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刘积仁公开朗读他的《给40年的一封信》,深情感恩国家和时代。采访中,这位颇有艺术情结和哲学思维的商界精英对记者说,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机遇,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选择,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对于未来,我满怀信心!”
相关新闻
- 2018-10-26【中国梦·践行者】伶仃洋上的"父子兵":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上 做农民工也很自豪
- 2018-10-26瞰中国|机器轰鸣,颗粒归仓 金秋十月丰收的交响曲
- 2018-10-26【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 2018-10-26我们对“中国戏”到底有没有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