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新书在天津发布
原标题: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新书在天津发布
《矿物日历》新书发布会。张道正 摄
中新网天津10月18日电(记者 张道正)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18日在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由地质出版社主办的2019-2020年跨年版《矿物日历》发布会在会展中心N5展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苏德辰,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平,地质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副总编辑郑长胜,以及《矿物日历》作者代表、创作团队和特邀读者等出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出席发布会。张道正 摄
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地学科普,让地学科普“灵动”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地质出版社重磅推出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2019-2020跨年版)。
《矿物日历》为广大读者呈献了34个国家、161种矿物晶体的379幅精美的图片。这些照片都由国际著名矿物、宝石摄影大师JeffreyA.Scovil和JoeBudde精心拍摄,并由知名地质学家刘光华教授、矿物学家黄怡祯博士及其团队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矿物的知识与产地、用途和趣闻。让读者在享受图文并茂的视觉盛宴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拓展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提升对天然艺术的欣赏品味,进而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张道正 摄
《矿物日历》策划编辑孙晓敏介绍了这本书的出版故事,并详细地介绍了这本日历所做的创新。第一,它将科普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平时听起来专业、高冷的地质、矿物知识,通过高颜值的图片、高水平的设计、通俗化的图解,与日历使用结合起来——它让矿物分类、颜色、岩性等穿插、记录在每天的时光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第二,它将科学与人文进行了成功跨界。五行与矿石颜色的对照,石性与石语的设计,既有科学上的理性、又有文化寓意的感性。第三,它以自然之美传播了生态文明。矿石之美,来自地球地质作用的亿万年孕育。矿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天赐之宝。除了形成不易,它的开采更是艰辛。众多矿石图片与标本,取自全球各地,集中一册——这些目不暇接的美妙画面与知识的结合,可以充分告诫人们,矿石资源来之不易,人类应该更加珍爱地球环境。
《矿物日历》的日期设置开国内日历之先河,从2019年3月1日起至2020年2月29日,取“阳春三月,万物生长”之意;在内文编排上,别出心裁,将矿物颜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对应,人文巧思,妙趣横生;在策划中,《矿物日历》还附赠矿物标本,让地学“看得见、摸得着”。在兼具独特、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矿物日历》创新求变,彰显了地学的时代活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表示,地学科普创新是时代发展要求。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球科学和矿物的奥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少被大众了解。
李廷栋院士提出,科学不应仅仅是科学家之科学,更应该是大众之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学科普,让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被民众所认知。他表示,《矿物日历》就是科普传播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更是现场进行矿物科普,他表示,矿物晶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独特、精美的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在“矿物品鉴”环节,他围绕《矿物日历》里收录的矿物,从矿物的收藏、矿物的颜色,矿物的晶形、矿物与宝石的关系等方面传播了矿物品鉴的入门知识。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发表了“科普传播更要重视人文内涵”的主题演讲,充分肯定了《矿物日历》在“科普+人文”上所做的尝试,并提出:科普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科学性的描述,更要强调以人为本、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他表示,与传统的科普相比,现代的科普更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受众为中心,让大众接触、感受并理解科学。
相关新闻
- 2018-09-212018人民网科普中国中秋节特别策划 月圆情浓好“食”光 月饼你真的吃对了吗?
- 2018-09-19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全球民众科学素养
- 2018-09-19普及科学知识 增强全球民众科学素养
- 2018-09-18泡面榨菜大卖就是消费降级?权威数据科普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