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黄河行】聚焦吕梁脱贫,感受“吕梁精神”
【专题】网·观九省 云·看黄河 沿黄网媒联动云采风活动2018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
中国日报网9月14日电 (记者 朱月红) 9月12日-13日,第十三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走进山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吕梁市采风。
临县:香菇产业助脱贫旅游规划巧扶贫
9月12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位于吕梁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的丰林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丰林公司如何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从而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丰林公司一隅
庙坪村第一书记乔伟顺表示,临县能将“小香菇做成了大产业”,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近年来,丰林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食用菌种、蔬菜种植、光伏发电三大产业,帮助贫困户实现了多渠道增收,比如土地流转增收,公司流转土地230亩,每亩年租金1500元,带动30贫困户年均收入3000元,又比如务工增收,公司用工分为长期用工和季节性用工,长期用工80人,季节性用工150人左右,人均日工资60—10元,其中涉及贫困户76人,人均年收入5200元等等。
庙坪村第一书记乔伟顺现场解说
另据临县农委工会主席李许平介绍,特别是依托拥有80万亩红枣林的枣木资源优势,在中直机关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协院士团队的指导下,成功研发并批量生产枣木菌棒,利用枣木菌棒培育出‘枣木香菇’。北京营养研究所检测数据显示,“枣木香菇”富含镁、钾、硒元素,白文镇庙坪农业科技园区研发的“湫川丰林”牌特色“枣木香菇”,不仅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全国10多个省市,更漂洋过海远“嫁”韩国市场。
棚内菌棒
临县脱贫攻坚,不止于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产业,还在于它积极挖掘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黄河边上有临县,如斯古老而大美。离开丰林公司,采访团抵达集黄河风情、晋商文化、明清建筑、革命遗迹为一体的临县碛口风景名胜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它是碛口商贸经济辐射产生的生活和仓储型村落,村落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选址颇为讲究,座西北向东南,背山面水,避风向阳。天高风轻巷路行,村南村北相顾盼,置身其中,恍若穿越至明清,不禁为之驻足。
中国首批历史文化民村西湾村
在西湾村的一公里处是文明久远的碛口古镇。它位于黄河之滨,临县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据了解,遥想当年,黄河上船筏穿梭,山谷间驼铃回荡。古镇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好一派繁荣景象,可从碛口古镇标志性建筑黑龙庙、碛口保存最为完整的福顺德骆驼店等可窥见一斑。随着旅游扶贫规划的实施,碛口古镇昔日繁荣正逐渐重现。
碛口古镇巷道
石楼县:大力开发原生态旅游胜地助推石楼扶贫脱贫行稳致远
当晚8时许,采访团探访位于吕梁市石楼县留村的毛主席路居,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创作于此。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驻地,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毛泽东在石楼县留村写下《沁园春·雪》
珍贵文物彰显石楼厚重历史,绝美风景体现石楼物华天宝。13日上午,采访团来到石楼县前山乡政府南6公里马家畔村西万里黄河第一弯。本来由北向南滚滚奔流的黄河在此东折西拐又直转南下,画了一个极其雄壮秀美,周长8公里几近360度的大圆湾。大湾之内,山体如神龟浮游浊水之上,悠然自得。大湾东岸,壁立千仞,一条羊肠小道自崖中崎岖穿过,这壮美景象完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可以说第一湾是黄河中游旅游集散地的首选。
“天下黄河第一湾”
据了解,“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总体可概括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吕梁市临县和石楼县苦干巧干,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众志成城推动观光旅游发展,如今已初见成效,成为“吕梁精神”的生动写照。
相关新闻
- 2018-09-15山西永和旅游:用好“三本书” 布局“红黄绿”
- 2018-09-15吴冠中“带路”、贾樟柯当大使,让古镇红火的还是碛口人
- 2018-09-14山西永和:乾坤湾助力旅游兴县战略 一条龙产业体系促农增收(图)
- 2018-09-14山西永和县: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