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底气
作者: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侯惠勤
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思想交锋最后都要归结到哲学;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各种挑战,其思想根源也都在哲学。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最后都会回到哲学世界观上,因此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看问题非常重要。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否把坚持党的领导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最深层的原因从理论上说就在于哲学。必须看到,西方的制度设计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史观,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奠立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基石
实际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源自资本的全球性扩张。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大国,由于一些初始条件的丧失,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自发地走向现代化已无可能。因此,中国现代化之路必定如此,即在社会自觉力量的领导下,先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继而取得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再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这一过程贯穿始终中、起领导核心作用的自觉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类历史活动走向自觉成为可能,才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才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活动空间。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自觉利用历史规律的可能性,形成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理论前提。
从更开阔的视野看,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要进入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则必须走自觉之路,这就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的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自觉自由”,人们只有掌握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历史观和哲学观来看,支撑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以下三个重大问题。
一是历史有没有客观规律。唯心主义,尤其是今天的唯心主义,普遍反对客观规律,用多元决定论,反对所谓的“历史决定论”。多元决定必然是折中主义,实质上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变种,要害是否定客观真理和历史规律。毫无疑问,否定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就否定了历史的方向性和进步性,否定了辨别先进与落后的客观标准,表现了维护既得利益现状的保守心态。坚信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坚信历史的进步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坚信人类的解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观前提。
二是对客观规律能否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是体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本质的总趋势。西方个人主义因此认为历史规律即便有,也不可知,因为个人的生命及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达到这一高度。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观点只证明了以个人为认识主体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而不能代表这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把单个人作为唯一的认识主体当然要否定认识历史规律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以人民为认识主体就可以解决历史规律的可知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创新,就是提出了人民主体论,把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视为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对世界客观规律的集体认识、集体创造,核心在于,我们是作为一个集体的历史主体来把握和认识规律,它体现的是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及其政党的集体智慧和认知。具体表现在:第一,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集体认识主体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具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认识成果能够不断地积累,认识主题能够不断地深化,思想眼界能够不断地拓展,不仅能综合一代人的智慧,而且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去,这就叫集体主体的智慧。第二,一以贯之的事业。人民主体不仅是认识主体,同时也是实践的历史主体。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人类解放为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之奋斗的事业。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在内的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正是这个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成为我们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实基础。第三,一以贯之的组织原则。要形成有机的集体主体,必须贯彻有效的组织原则,这就是民主集中制。我们能够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靠的就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不断地认识客观规律,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这是共产党的优势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所在。
三是能否自觉地实践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自觉地实践历史规律,必须要有一个没有一己之私和一党之私的阶级及其政党。这个阶级就是现代无产阶级,这个政党就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实质和精髓,就是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阐发,就是确立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领导权。要求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工人阶级的本性。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没有一己之私,也决定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一党之私的政党。所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自觉实践历史规律的需要,其它的阶级和政党做不到。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大公无私和先进性表现在它具有追求真理的理论兴趣,因而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武装下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表现在它在对现存的世界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能够不断地纠正自身的错误、洗刷自身的污泥,学会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表现在它能够通过伟大的事业动员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能够不断地涌现出千千万万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之献身。工人阶级要解决的历史任务,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对抗,是人类所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时代课题;它借以解决这一历史任务的条件和手段,都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出来并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所掌握。坚持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之所以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分视为哲学基本问题,就因为这一划分决定了其它的哲学理念,包括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唯物论为前提,这一前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必定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实践,因而实践必定是客观的、开放的、无限的物质变换运动,必定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活动和社会变革过程,必定是人民利益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现实的过程。而如果拒斥唯物论,实践就必然成为主体设定客体、主体自我外化的主观性活动,就必定成为从个体需要和人性诉求出发的意志性活动,就必定成为排斥客观真理和科学认识的实用主义。可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去唯物论,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理论是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不能把这一观点推广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列宁、毛泽东反复说过的“对立统一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最根本观点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把实践的观点夸大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打开了滑向实践本体论的缺口。应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括,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和内核。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列宁、毛泽东把这种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论的彻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全覆盖的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世界全部领域,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精神领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观。第二,它是全融通的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唯物主义原则打通了历史和自然、思维和存在、生活和生产、受动性和能动性、个人和社会等等一系列的传统对立,形成了没有理论死角,鲜活、生动、生机盎然的唯物论。这种彻底的唯物论,说到底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唯物论,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有将其取代或与之并列的其它概括。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制定自己新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基石。但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论转向。概言之,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有两个重要的关节点:一是1843年底实现的、被列宁概括为“两个转变”的节点,即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二是1845年春实现的、以恩格斯称之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正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第一个节点,奠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唯物论前提。如果只从第二个节点开始讲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不仅会抹煞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中间桥梁”作用,而且必然混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界限,为实践本体论的迷误开辟道路。只有唯物史观才揭示了感性客体的能动性,这就是受客观必然性制约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感性存在是第一位的,而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活动当然是人的选择性活动,但是这种选择性活动的基础却是非自由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用历史选择论否定历史规律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中,我们需要秉持两大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因为它是科学、是真理,坚信它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因。第二个原则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我们学马克思主义不是空对空,而是要用它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牢牢把握住时代潮流和天下大势不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精神。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要认准历史发展的方向、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准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今世界,尽管历史进程曲折复杂,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出现,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时代潮流的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今天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汇集成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讲话中所说,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准确地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地引领时代潮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智慧。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地运用到国家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能够与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不再只是一些思想原则或行动准则,而是道路、思想、制度和文化有机统一的强大国家。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建立在非西方化的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焕发生机活力的有力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在逐步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把党的建设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中,并加以制度化,这是我们的重大创新。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运用取得的突出成就。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实践基础。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等,有力保证了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在具体实施的政策上,在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同时,突出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部消除贫困人口;突出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锻造国之重器,坚决有效地捍卫主权、领土和国家核心利益等等,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坚持和创新。
相关新闻
- 2018-09-1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 2018-09-1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文化”观与共同体建构
- 2018-09-1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 2018-09-10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清和抵制错误文艺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