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人物

见证人·第五期|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万语千言四十年

18-08-31 11:3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见证人·第五期|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万语千言四十年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工农红军……”刘兰芳在介绍她新近创作的长书《彭大将军》时,即兴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几句台词,便让记者听得入了神。刘兰芳声韵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扬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通过无线电将《岳飞传》传播到千家万户的年代。

  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回演出,刘兰芳携其评书表演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人民网专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同样是一人、一桌、一折扇,这次刘兰芳要向我们讲述的,是自己与评书艺术、与改革开放一同走过的四十载悠悠岁月。

  刘兰芳接受人民网专访(摄影:陈悦)

  一鸣惊人“岳飞”一说四十年

  人民网: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一时间风靡全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什么会选择用评书的形式来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呢?

  刘兰芳:小的时候,我妈妈就给我讲岳飞的故事,讲岳母“细沙当纸、柳枝当笔”教岳飞识字,还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16岁那年,我跑到茶社去听《岳飞传》,说书的先生是当时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杨队长看我听得认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艺团。

  到了鞍山,杨队长在给我上课时,教的就是《岳飞传》。之后又经历了三年的学习,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的还是《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岳飞在家是孝子,为国是忠臣——观众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我个人也很喜欢。

  1972年,我在电台录革命故事的时候,有同志希望我能录一部传统长书,我就想到了《岳飞传》,但当时我创作的《岳飞传》的手稿已经被当成是“四旧”砸了。后来,有人在图书馆的废墟里找到了钱彩的《精忠说岳》并将其赠给了我,我便以此为蓝本,根据回忆把1979年的那版《岳飞传》创作出来了。

  人民网:《岳飞传》的创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继日地创作,才有了家喻户晓的《岳飞传》。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刘兰芳:在创作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难的就是信息的获取、资料的查找,时代不同,现在但凡缺什么资料,在网络上都能查到。虽然当时我有原著《精忠说岳》,但这本书局限性太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创作的环境也不好,家里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过道既是厨房也是书房。尽管条件十分有限,但那时候并没有感觉辛苦,相反,自己的内心里有着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写评书,上半夜我在创作,后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我再起床背诵几遍,上午就去电台录音,一天要录制两三段,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确实不容易,要写好评书必须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气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想要有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要倾注心血。

  刘兰芳和爱人王印权共同创作《岳飞传》

  人民网:当年用评书的方式讲述岳飞的故事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将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改成了评书,并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全国巡演。您觉得在当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采取讲故事的形式?

  刘兰芳:中国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朝代更迭,一讲都是一个个的故事,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这些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的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年评全国道德模范的时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议将道德模范的故事改编成评书。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了百余集的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所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包括岳飞的“精忠报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宣扬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这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网:在对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进行改编的时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刘兰芳:在表演的时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中,并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召,决心以他们为楷模。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更好的节目。

  最近一届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他隐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阴研制出了核潜艇。当时我们中国人对“核潜艇”知之甚少,也没有每秒钟运算几亿次的大型计算机。但黄旭华带领着科研团队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终攻克难关。我觉得应该把他的故事讲出来,用以教育当代的年轻人,让观众铭记他为国家做的贡献。

  刘兰芳接受人民网专访(摄影:陈悦)

  改革开放评书发展正逢时

  人民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您创作的评书内容也从历史人物扩展到当代的全国道德模范。这四十年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灵感?

  刘兰芳:时代不同,我们的作品也不一样。如今可供现代人选择的娱乐方式多了,评书的观众听众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不少人会在电台电视上看评书表演,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听评书,原因就在于我们评书有了新的语言和新的内容。

  老艺人在评书创作时会引经据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本写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说的是民国的经历。因此,我们在创作评书的时候,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多创作一些现代的书,新书和现代人的距离更近。通过新故事、新人物,能让现代人铭记中国当代的英雄楷模。当然,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取得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也应该讲给现代人听。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语言要有新的精神,老书新说,旧书新评,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人民网:您认为改革开放给评书这门古老的曲艺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兰芳:改革开放这40年,评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飞传》大受欢迎之后,评书在上百种曲艺形式中脱颖而出,全国各地形成了说书热听书热。出版业的勃兴又进一步推动了评书的发展,让评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这40年的改革开放,绝对没有我们评书的今天。

  然而,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我们评书的热度已不能与当时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网络评书,在网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的收听量破了一亿;另外,我了解到现在有许多家长也会让孩子听评书,既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这都鼓励着我们要更好地要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与品德贯穿在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人民网:评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日渐丰富,对说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觉得评书这些年来的发展对说书人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兰芳: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作为一名说书人,只要能拿出好的作品,就能获得很多演出机会,因为热爱评书的人仍有很多。但现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多了,手机一拿,席地一坐,全世界的新闻尽收眼底。让人们放下手机,牺牲两个小时听你讲评书,如果他听完后认为这两个小时过得值,那就是成功了。挑战便在于此——老百姓的欣赏水平逐日提高,评书人要有真才实学,无论是表演还是创作,都应该保持高水准,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

  刘兰芳在“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上表演

  人民网: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高水准?

  刘兰芳:高水准的作品应该是既有思想性,又兼顾趣味性,要寓教于乐。无论是评书、戏曲或者其他曲艺形式,要宣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决不能哗众取宠、流于庸俗。

  当然,光把正能量讲得头头是道也不行,作品必须得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这有待于艺术家们提高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练好手眼身法步,融合时代元素,这门语言艺术才能真正说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我创作、改编、演出的很多作品,都特别重视体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故事本身也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老百姓爱听,听完之后又能得到启发。我想,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我的评书才广受大家的欢迎。

  人民网:我们知道您有一个外号叫“全国粮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外号的由来吗?

  刘兰芳:这个外号是老百姓给我取的,不同的方言都可以讲评书,而我讲的是北京评书,无论到哪儿演出观众都能听懂,老百姓就给我取了这个外号。每到一地,观众的厚爱都让我倍感欣慰。我刚开始正式表演的时候走遍了祖国大地,而且不是一个地方蜻蜓点水演一场就走了,我曾经九下河南,十下山东。当时正值《岳飞传》风靡全国,我在安徽一个省就演了35天,每天演出两个小时。在凤阳县梅村的时候,我一进村,就听到鞭炮齐鸣,许多人挑着比我个子还高的锣,一边打,一边唱。虽然我当时还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但是有一句我听懂了——“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刘兰芳。”盼我干嘛来了?说书来了。让我感动得眼泪哗哗直淌。

  今年正月十三,我还去了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天气虽然寒冷,地面上还结着冰,但观众的热情却不打折扣,我在舞台上往下看,人头攒动,让我非常感动。我一定在有生之年尽我绵薄之力,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刘兰芳在马街书会上表演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您觉得扎根人民给您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哪些感悟?

  刘兰芳:参加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我五十多年艺术生涯中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这次文艺座谈会对我而言,无论是人生道路还是艺术道路,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总书记讲话中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句话让我有着极大的共鸣。我们的文化艺术越到基层越受欢迎、观众越多。我们文艺工作者需要走下去,在人民群众当中扎根,这样才能够有生气,才能够将我们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作为文艺工作者,要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永远为人民服务。到基层演出能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的第二天,我赶往安徽宿州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牵手留守儿童的义演;几天后又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进行示范演出。我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的时代命题。

  不舍观众鞠躬尽瘁为传承

  人民网:您今年已经74岁了,仍保持着很大的工作量,既要录书,还要下基层演出。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您继续前行?

  刘兰芳:首先,我觉得评书确实是一门学起来非常困难的曲艺,我在初学阶段也吃了不少苦。我认为,评书应该是“学到老说到老”,我还要继续研究评书的艺术和它的精华,把评书传承下去,通过评书给世人、给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其次,我舍不得观众,观众的热情依旧激励着我前行。我岁数大了,每次演出结束都搞到非常疲累。但我只要一站上舞台,观众的掌声、笑声就鼓舞着我,让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不管台下是几千人或者是几万人,观众的掌声就是给我的最高奖赏。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还想继续为大家表演。

  人民网:您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评书,然后将评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您觉得评书艺术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刘兰芳:说书给予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心怀感恩。我要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我作为说书人,能做的就是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用自己的作品和表演来回报老百姓对我的热爱。

  虽然我有点说书的本事,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没有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没有人民对我的厚爱,我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周总理把文艺工作者叫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要对得起这个名字。文艺工作者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创作更多正能量的好作品。我们也许只是社会里的沧海一粟,但是如果能做到为国家、为人民做些贡献,就不枉为人的一生。

  刘兰芳在练习新长书《彭大将军》(摄影:陈悦)

  人民网:您刚才也提到,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评书这门传统的曲艺中去。您觉得评书该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热爱呢?

  刘兰芳:年轻人喜欢评书,是因为评书的语言很俏皮,南方叫“噱”,北方叫“包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时不时地抖一些包袱,让年轻人觉得有趣,自然就会喜欢。说到底,我们说书的内容要为现代人服务,才能吸引听众。

  跟先辈比,我们现代的评书已经有了一些创新,而且舞台上的形式也有所改革,很多时候不方便,醒木和桌子都没有了,站着就可以说。更主要的是内容和语言的革新,老书新说,旧书新评。我们要适应年轻人的需求,让他们理解并喜欢我们的传统艺术,这样才能让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青春。无论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喜欢的网络语言,我们也会选择性地用一些。好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今天的语言更适合今天的观众。

  人民网: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听评书的人其实没有减少,只是收听的方式不同了。您觉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评书艺术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兰芳:评书的传承很难,很多观众以为演员在台上说了15分钟就叫评书,比如“温酒斩华雄”、“岳飞战吴珠”等等,这些是单段,学起来容易。真正的评书是长书,少则三五十万字,多则逾百万字,能每天讲两个小时,讲一年都不换书。

  在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之下,这些年来听传统评书的人也少了。学习评书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学成之后也不能确定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很多对评书有热情的年轻人因此而无奈放弃。所以我希望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学习评书的年轻人一些鼓励,能让他们安下心来将评书艺术学透、学精,将评书发扬光大。

  当然,近两年评书发展的势头整体还是非常好的,北京卫视的《北京评书大会》将评书重新带回到了电视荧屏,网络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听书、说书。在此我也借人民网这一平台向社会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评书、热爱评书,让评书这门古老的民间曲艺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精彩推荐

  •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
  • 关于陈继宗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关于陈继宗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  图解:甘肃这样选拔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干部 图解:甘肃这样选拔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干部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筑梦 兰州列车实现时速60公里到250公里的飞跃(图)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筑梦 兰州列车实现时速60公里到250公里的飞跃(图)
  • 甘肃省工业企业上云推进大会在兰召开 (图) 甘肃省工业企业上云推进大会在兰召开 (图)
  • 【走进三江源】玉树守护好三江源 生态报国绿色感恩 (组图) 【走进三江源】玉树守护好三江源 生态报国绿色感恩 (组图)
  •  图解:甘肃这样选拔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干部 图解:甘肃这样选拔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干部
  • 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大型展览9月16日起亮相敦煌国际会展中心 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大型展览9月16日起亮相敦煌国际会展中心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迎接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临夏准备好
2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三次主
3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藻井
4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5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初唐舞乐
6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7   李荣灿在调研北环路滑坡情况时强调:争
8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北魏药叉
9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中唐舞乐
10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