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红军故事》
原标题:以小见大的《红军故事》
巴图
戏曲演绎革命题材进而拓展其对时代的因应性,革命经典以戏曲叙事进而增强其表达的艺术性,这是传统戏曲实现“双创”的重要方向,是革命历史走近百姓的重要路径,国家京剧院京剧《红军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追求。
以小故事引发大创意。在即将迎来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之际,本剧紧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主题,以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使命,以领袖点赞的红军经典故事为题材,以传统戏曲为表现载体,以国家院团艺术家为创作团队,既体现了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文化自觉,也体现了剧目创作方向和题材选择方面的智慧与创意,可谓以小故事引发了大创意。
以小故事铺陈大史诗。西方研究者索尔兹伯里称,红军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作为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奇迹题材,《红军故事》没有全景式再现长征的恢宏历程和场面,而是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撷取典型性历史截面的真实的人与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细致而饱满地挖掘红军精神,精巧艺术地呈现红军长征的革命史诗,可谓以小故事铺陈大史诗。
以小故事叙述大情怀。本剧由三个红色经典故事组成,透过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红军指战员的生死选择,体现了革命军人的英雄人格、百姓情结、干部气节,诠释出他们顽强的生命意志、高尚的思想情怀和温暖的人格力量,通过这三个互相关联的革命道德精神,透视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真谛,揭示出人民军队的胜利秘诀,再现了红军“是中国革命的纯洁之源”的历史真相,艺术传达了红军革命道德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实现了赞崇高之信念、叹人情之真挚、立人物形象之鲜活的创作动机。从“半截皮带”“半床棉被”“一条红腰巾”为戏核儿,再现中国革命英雄史诗的情感力量、道德力量和信仰力量,可谓以小故事叙述大情怀。
以小故事创设大作品。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戏组成一部大戏,近年少见,是戏曲艺术形态的创新呈现。从人物、主题、故事看,这三个小戏之间没有时间、空间、情节上的内在关联,但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设计,最终能三戏合一,拢聚在全戏整体格局调性之中,反而体现出艺术上的曲折起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此次国家京剧院以小戏创作来进行艺术突破,实际也为中国戏曲当前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取得艺术成功的视角方法,用适合的方法来驾驭适合的题材,才会有上乘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作为。其实作为戏曲的本来形态,小戏更易自由发挥戏曲的本体特征,更易精细体现人性情感,更易灵活表现戏曲情节,这是戏曲发展历史中一条被反复验证的真理,却被长期忽略了。可以说,三部小戏因艺术加工而具备大戏的艺术品质,有其内在规定性,可谓小故事可以创设大作品。
以小故事彰显大规格。守格与破格的辩证法始终是戏曲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本剧以戏曲特殊的叙事方式,体现了简约大气的艺术写意之美,演员的表演严格运用戏曲程式并将其拍松不露痕迹的艺术地体现生活,这是戏曲现代戏表演应追求的等级,彰显了中华古典美学精神。在剧中,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厚重大气、勇于探索的艺术风格对于年轻演员有很多帮助,剧中她饰演的徐解秀有50年时空的转换,导演设计现场将人物从80多岁老人转回到30多岁的乡村少妇,巧妙的设计赢得观众的喝彩。她与周婧、郭凡嘉、郭霄合作默契,一大段【反二黄慢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女战士和大嫂献被、抢被、剪被过程中巧妙设计的抢、夺、拦、剪等程式动作,让人感觉既生活又戏味儿十足。青年老生演员李博扮演老班长,在动静结合中见功夫,唱念做表张弛有度,剧中几段唱腔极尽韵味,开合自如,体现出较好的艺术表现力,是优秀青年正宗老生演员。扮演军需处长的青年文武老生演员杜喆巧妙运用探海、跪蹉、翻身、抢背等京剧传统程式,筋骨遒劲、骨气劲峭,他挥舞红腰巾,翻扑滚跌,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是难得的文武老生演员。总导演张曼君对于题材分析精到,成功把握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原则,用简约的舞台风格衬托出不同主题和典型人物的内涵,在指导年轻演员塑造人物和化用程式方面很见功力。可以看出,主创者在自觉激活传统方面做足了功课。本剧首次在京剧舞台上运用两声部、女声四重唱的方式,把京剧老旦、程派青衣、尚派青衣、梅派青衣的行当和流派相融合,把旦角假声的二黄标准调和老旦的反二黄调门相结合,唱腔流畅,音色和谐,这样的创腔对于戏曲演员的演唱和乐队都是一个新的探索和考验。该剧的音乐大胆采用了湖南民歌的山歌作为背景,通过歌唱家吴碧霞在开场和结束部分两次清脆细腻的演唱,更加衬托出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除此之外,作曲家还通过进行曲和戏曲唱腔的结合创作出了红军女战士之歌,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红军故事》的创作说明一个真理,越是立足于深厚传统基础的戏曲艺术家,就越有可能在新时代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在前面,越可能在艺术规格上食古而化,超迈入神,奔放驰骤,师古而不泥于古,可谓小故事可以彰显大规格。以小故事导引大取向。《红军故事》的成功给我们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重要启发是,革命信史是艺术实现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蕴藏着无数生动的创作素材,无论何时都有直击灵魂的力量,我们只要秉持对伟大历史的敬仰,坚持真诚探索的艺术追求,就能在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开掘出伟大的当代影响力。当然,对信史的艺术表达需要能力,需要主创人员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和艺术观,具备诚如刘熙载《艺概》所言艺术家的高韵深情和坚质浩气,具备诚如张曼君导演所言的“不忘初心、方得大美”的艺术追求,更要具备新时代艺术工作者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价值取向。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