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做足“小”文章(金台论道)
原标题: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做足“小”文章(金台论道)
近些年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如火如荼,到目前累计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将建成示范区。示范区建设是一盘大棋,而为民的具体服务做得如何,是检验创建成果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小处着眼,拿出实策,做出实效。遇到的具体问题政府能不能帮忙解决?萌生的小小需求政府能不能予以满足?若是可以,甚至超出预期,老百姓当然拍手叫好、积极点赞。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多去关注和思考:哪些设施老百姓期待最迫切、身边最需要?场所、设施建起来了,能管理得如何,又怎么提升使用效能?
现在许多城市并不缺大型文体场馆,但靠近老百姓实际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需努力打通。远水解不了近渴,“能不能楼下就有图书馆,借书还书都在此完成?”“能不能门前就有文体设施,而不用为了跳广场舞多跑路?”——这些问题看上去不大,却同百姓获得感直接关联。
当前,面对这些问题,多地都选择将各类“浮在上面”的资源下沉,一竿子插到底,把公共文化的服务点遍布于大街小巷、村口组上。比如,在湖南省株洲市,村民家门口建起了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公共文化服务从“村部大楼”延伸到百姓“门前”。“门前三小”,作用不小:小广场跳出大健康,小书屋读出大天地,小讲堂讲出大道理。村民感慨,“如今,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读书的多了;邻里口角少了,互助多了。”实际上,这样的建设投入不多,收效却很好。
更应鼓励的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解决小问题,起到大作用。比如孩子放学到家长下班前的这一两个小时,容易成为“无人看管”的真空时间,要是没有负责任的人接孩子、看孩子,就容易滋生一系列问题。要避免产生问题,家长付出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就会升高。在重庆市江津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办起“四点半课堂”。学生下午放学、暑假都有人员管、有地方去,还能看书、画画、做手工、学非遗,孩子安全、家长安心。这些服务把问题解答得直接、贴心,老百姓的感受实实在在,直言“获得感爆棚”。
公共文化服务一旦做细、做实,还将为百姓添乐园、为城市添名片。在浙江省温州市,环境优雅的24小时“城市书房”遍布小区、街道、商场,如今已是闻名全国的文化标志。最开始,不少市民对小小的城市书房还有些无感,哪知道孩子爱上了这里、顾客也钟情于此。后来,许多小区、商业街自愿将租金高昂的商业门店收回,情愿将没有一分钱房租收入的书房建在此。市民意识到“文化账,是更大的经济账、未来账”。
资源下沉、服务创新,小处着眼、实处着手,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做足“小”文章,这样的服务势必更加细腻有温度、惠民有价值。
相关新闻
- 2018-08-22人民日报微观:在“传承”上做实文章
- 2018-08-21靠山吃山,做足绿色大文章
- 2018-08-20人民日报:靠山吃山,做足绿色大文章
- 2018-08-20人民日报:靠山吃山,做足绿色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