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周佳霖:无声的世界里“编”出勃勃生机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周佳霖:无声的世界里“编”出勃勃生机
新鲜的棕叶采摘后,需要经过捆扎、断生、倒挂晒干,再根据棕编作品所需的大小和长度来选取棕叶。
周佳霖创作的棕编作品《老鼠成亲》,整个队伍中一共有108只“老鼠”,一匹“马”,还有81个道具。
周佳霖作品《百鸟朝凤》
人民网长沙8月22日电 (万丽君 实习生 龚子蕙) 回润、择叶、编织、定型,不到几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棕编壁虎便出现在了周佳霖的手上。顺着编织台看去,振翅飞舞的白鹤、奋蹄奔腾的骏马,憨态可掬的猫头鹰……俨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棕编世界。而创造出这些趣味十足作品的作者周佳霖,却是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棕编历史悠久,曾与湘绣、菊花石,并誉为“长沙三绝”,但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寥落。作为长沙棕编第三代传人,周佳霖从12岁起开始接触棕编。30年时间里,虽然无法开口交流,周佳霖却从未停棕编创新与推广的脚步。在她的手上,这门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再次绽放光彩。
“听不见让我更加专注于棕编”
还未推开门,先有棕香飘来。来到位于长沙市雨花非遗馆的编织坊,周佳霖正在整理棕叶。新鲜的棕叶采摘后,需要经过捆扎、断生、倒挂晒干,再根据棕编作品所需的大小和长度来选取棕叶。
周佳霖与棕编结缘,是在12岁。从小因药物过敏致聋的周佳霖,在一次工艺品大赛上认识了棕编老艺人邬伏秋,被收为徒弟,成为长沙棕编第三代传人。从此她的生活里,便再未离开过棕编。
学习棕编的过程,比想象的要辛苦。棕叶粗糙,周佳霖的手长期被扎伤,指纹几乎被磨平。由于听不见,周佳霖很少与旁人交流,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观摩学习上,经常整天盯着师傅做成的棕编作品,反复揣摩。
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周佳霖还经常穿梭在田间菜园中,乐此不疲地寻找样品,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动作,反复模仿,使编织出的东西更逼真,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了棕编上。
“因为热爱,我才能坚持。”周佳霖比划着手势,眼神坚定,“从来没有觉得听不见是学习棕编的障碍。因为听不见,感受不到外界的干扰,反而让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棕编上,让我更加专注。”
“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脚步”
随着时间日久,经常参加比赛的周佳霖,渐渐在长沙有了名气。虽然工艺精湛,但是棕编的受众十分有限,销量并不好,周佳霖开始思考如何让棕编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古老的手艺,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要不断创新。”
周佳霖一改老旧编法,创作了环套结编法,鱼鳞覆羽编法等,让棕叶更加细致的表现作品神态,将虫鱼鸟兽模仿得活灵活现。不仅如此,在继父宋国庆的帮助下,周佳霖把绘画与棕编开始结合,通过道具,场景等元素来丰富每个棕编作品。
编只蜻蜓,添上几笔荷花,瞬间便多了些野趣;主题为虾,则将不同形态的虾组合起来,一副《齐白石虾图》更显生机。通过自然环境图的搭配,周佳霖赋予传统技艺棕编新元素,独创的棕编画市场反响良好。
将单个的棕编小件进行组合,这些有主题、有故事的文创大作品,先后荣获国省市各级展览金奖、银奖20余项。“希望通过创作棕编精品,让更多人喜欢上棕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周佳霖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期望。
在周佳霖的努力下,2011年3月,棕编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佳霖也被评为省编织工艺大师,成为"长沙棕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需要更多人真正热爱这门艺术”
棕编作品不仅销量良好,还被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展览与收藏,却让周佳霖感觉肩上担子更重:“棕编不仅仅是我营生的手艺和消除寂寞的手段,更带给我责任和使命。”
如何让棕编传承下去?周佳霖创办了棕编培训班,到各大中小学校积极宣传和普及棕编非遗文化。同时,她还向贫困村民传教技艺,以技扶贫,把棕编技艺传授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我教的徒弟都已经开班授课了。”提起这个,周佳霖一脸骄傲,她曾带过五六个徒弟,现在都已经各自独立开店,经营棕编艺术品。2014年,在长沙市残联的扶持下,周佳霖还和其他3名残疾人士一起,组成了棕编创业团队。他们创新居家就业合作模式,以棕编为纽带,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找到了出路。
“棕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真正热爱这门艺术。”提到将来的计划,周佳霖在纸上一字一句写道,“希望继续用这些微薄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棕编,喜欢棕编,参与到棕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