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能私人订制?
原标题:文学,能私人订制?
文学走向私人订制,或许机器人写作是一种选项。可那还是文学吗?
私人订制时代似乎已经来临,除了衣食住行等服务领域的元素,能够“私人订制”外,作为文化食粮的精神产品,如今也可以私人订制。
有人发现,给每个人按自己的心意“订制”专属小说,已经在现实中初见端倪。近期,网络平台上新兴的小说“私人订制”服务引起了学界关注。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轻捷、个性化的特性,满足了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在书写与阅读之间,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关联。继“一人食”风靡之后,这种“一人读”的阅读需求和习惯,也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的样本。
有的学者说,文学的“私人订制”预示了文学科技时代的未来,还有人认为这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方向……
为什么文学“私人订制”会被视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呢?原因有三:一是,这是一种新型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特性,满足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二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心理需求,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三是,读者提出个性需求,写手“接单”,然后创作,最后“成交”,在这个文化消费时代,这凸显了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
文学的“私人订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比如,发在某网络平台上的一份小说“订单”:“故事背景是《红楼梦》,主角是贾琮、某位皇子、某位身份比较高的少爷和小姐,关键词是逆袭、大纲可以详谈……”在“订单”的评论中,已有几位写手对这个“脑洞大开”的主题表现出兴趣。倘若写手交出的作品能让发布者满意,这笔单子就可以顺利“成交”。
这样的“私人订制”,要首先有一个经典文学的参考文本作背景,其中的人物类型都比较固定,情节发展也是沿袭时下畅销流行文学中常见的“卖点”“关注点”。尽管新奇,但是这样“私人订制”的文学,既未见文学的“私人”自我特点,也未见文学个性化精神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在一种类型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中创作,这何来文学的“私人化”,文学的独特创造性?
如今,小范围的文学私人订制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可一旦“下单”读者数量激增,单纯由人力来进行写作很难跟得上。这似乎已成为文学“私人订制”的瓶颈。
怎么解决?有专家提出,机器写作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在机器写作程序中,读者对于人物、情节、文风等元素的要求都可以通过具体算法来实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投入使用的写作程序和类似实验已有不少,相关技术也必定会日臻完善。这种可订制的机器创作文学,将更能贴合用户需求,很可能会在未来拥有广大市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专属小说将不再是梦想。
机器写作应用在“私人订制”中,能够解决内容供应端不足的问题。然而,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文学的审美活动,技术思想取代了文学的审美思想,技术意识超越了主创者的生命意识,它所遵循的就不再是精神领域的文化创意,而成为一套技术美学。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到文学艺术的写作中,文学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一套技术化的程序之中,最终使“私人订制”的文学的创造力和精神活动降低为技术层次。
从这一点来评价,利用机器写作代替人的创作主体性,按照大众文化的生产原则,让文学写作走标准化、类型化、程式化、复制化的路子,这是有违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的。不知道,我们的“私人订制”文学,是否看到了这一点?
文学,是集合了人类所有人性品质的精粹和精华,是精神性的,灵魂性的,心灵性的。这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文学艺术的这一特质,与科技无关,与技术无关,与机器无关。
从文学规律来讲,独特的文学,文学的精神个性、审美品质、独创性,只能由一个灵魂、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不能由任何其他人“代笔”。文学显然是不能被“订制”的。
相关新闻
- 2018-08-14分享与重思哲学的跨文化整合
- 2018-08-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享年85岁
- 2018-08-14学者的坚韧与批评家的激情——《孟繁华文集》读后
- 2018-08-14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