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民40年收集80种吆喝声:“用声音留下社会记忆”
原标题:长沙市民40年收集80种吆喝声:“用声音留下社会记忆”
“甜酒!小钵子甜酒!甜酒糯米粉子!”“卖臭干子咯,又香又臭的臭干子咯!”一句句经典的吆喝声,从老湘剧演员伍仁斌口中唱出来,婉转而有穿透力,弥漫着让人亲切的长沙味儿,让人仿佛置身于八九十年代的市井闹巷。
随着时代发展,长沙街头小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逐渐减少。为了不让这些充满着时代特点的声音印记消失,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市民伍仁斌开始收集老长沙的吆喝声,留住这些反映城市市井生活变迁的声音记忆。
“吆喝声是最原始的广告”
今年73岁的伍仁斌,是湘潭人,从小迁到长沙,就住在现在的人民西路一带。那时候,每天天没亮,伍仁斌就能听到街上传来的吆喝声。扎扫把、补锅、算八字……经营小买卖的手艺人穿街走巷,高声吆喝,给伍仁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扯麻糖的!麻糖罗!又好呷来又好玩罗!”七八岁时,为了贴补家用,每逢周末,伍仁斌便和相熟的小伙伴们,一起到街上去卖扯麻糖。年纪不大的伍仁斌,吆喝起来却有模有样,麻糖也卖得最好。
12岁时,因为一副“好嗓子”,伍仁斌被选进了湘剧院。剧组排演《红灯记》时,伍仁斌饰演一个修皮鞋的小角色,为了揣摩角色精髓,伍仁斌经常穿梭在大街小巷,向修鞋的老师傅们讨教如何吆喝“修皮鞋”。
演出时,角色博得了满堂彩,伍仁斌也对吆喝有了更深的认识。“吆喝声是最原始的广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伍仁斌说,不少吆喝声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体现着手艺人的自信和智慧。
“百分之八十的吆喝声都消失了”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老行当的叫卖声逐渐从长沙的老街巷消失了,纯粹的吆喝声鲜有耳闻,老友们也纷纷感叹“老城缺了点东西”。看着热闹的街巷不再,从1980年起,伍仁斌正式开始收集“吆喝”,留住这些长沙老手艺人的声音。
每天去地道的茶馆喝壶茶,跟长沙老口子聊聊天,从他们的回忆里,伍仁斌记下了不少过去的小巷叫卖声。没有录音机,伍仁斌只能现将文字用纸笔记录下来,回家再模仿各种“吆喝”的语音语调。
有着学戏念剧本打下的基础,伍仁斌学起吆喝来有着独特的技巧。“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语调有时急有时缓。”伍仁斌说,每种行业的吆喝,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模仿起来要押韵,还要有节奏感。
近40年来,伍仁斌收集了80种吆喝声,涉及60多个行业,其中,许多吆喝声记着记着就消失了。“原滋原味的吆喝声,都是非常珍贵的记忆。”伍仁斌满脸可惜,“百分之八十的吆喝声都听不到了,现在的街上,都是扩音喇叭里重复录制的人声。”
“想用声音留下社会记忆”
“吆喝声里,流淌着时代的旋律。”伍仁斌说,在收集吆喝的过程中,他也从各种不同行业的变迁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收集的各种吆喝声中,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卖废品的“吆喝”。
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吆喝声里收的是破铜烂铁;六十年代,读书不值钱,图书旧报纸每天都能收上几麻袋;八九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出现了不少时髦玩意,开始吆喝着收旧单车、收录机;到了现在,回收的都是冰箱彩电……
“收废品的声音没有断过,但是内容不断变化,展示着社会的发展。”伍仁斌说,类似的吆喝声还有很多,对它们进行收集和整理,留住这些声音,就是想留下社会记忆,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带来亲切的回忆。
现在,伍仁斌不仅经常在学校和社区,为年轻人讲老长沙的历史,还正在将收集的吆喝声申遗。“趁着我还能说能讲,让更多人了解吆喝声,参与进来,为老长沙留下一个更完整的记忆。”
相关新闻
- 2018-08-13银川市民大厅车管分厅推出8项便民服务
- 2018-08-13人民日报:愿共享单车成为城市风景
- 2018-08-13人民日报:愿共享单车成为城市风景
- 2018-08-07南京双层观光旅游巴士开跑吸引市民来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