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荒漠里的绿色守望者
原标题:《最美的青春》:荒漠里的绿色守望者
当深陷荒漠,前路未卜,孤独与绝望相伴,严寒与酷暑随行,你是否还会继续前行?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主人公们毅然选择了“是”。这些“林一代”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被国际林业专家判了“死刑”的塞罕坝上拓荒造林,用忠诚守护信仰,将荒漠变为绿洲,终成荒漠里的绿色守望者。
对冯程、覃雪梅等大学生们而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热血”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仰。他们为梦想来到条件恶劣的塞罕坝,在抵抗风沙、勇斗群狼、抵御暴雪的过程中仍坚守初心,不惧寒暑,不畏失败。在信念坚定之外,他们更敢于创新。在冯程的全光育苗法、覃雪梅扩大育苗面积提议的带动下,全员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不断改进育苗方式,组建机械林场,大规模开展植树计划,最终取得马蹄坑大会战的胜利。可以说,这些伴随着牺牲和奉献的荣誉诠释了奉献中成长、挫折中坚强的最佳定义。
在事业成就之外,《最美的青春》更聚焦于这群青年的成长轨迹,为观众展现了冯程、覃雪梅等青年模范是如何在自身的努力和外界力量的助推下完成了人生蜕变。冯程初来塞罕坝有着年轻人的倔强和固执,也有着普通大学生的骄傲,认为专业不对口却被要求种树的行为不合理,自己应当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父亲的骨灰被埋“功勋树”下以及初恋的离开,无疑是他观念转变的一个“导火索”,促使他主动担大任上坝种树,并承诺不完成任务绝不下坝。荒漠中的孤独无助和树木培育的不断失败,造成冯程性格上的固执和精神上的疯狂。当覃雪梅等大学生私自拔下枯树苗时,冯程的“梦”破碎。在一次次针锋相对和科学碰撞下,覃雪梅等人用科学知识证明了自身行为的正确性,这促使冯程的思想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固执坚守到现在的主动探索,冯程逐渐成为真正的绿色守望者。而覃雪梅等大学生也在共同经历沙尘暴、群狼围攻、为“功勋树”而战、树苗育种失败等难题后,彼此鼓励、依靠、智慧碰撞,由最初的不得不服从分配,到主动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在蜕变中提升自我价值,寻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可以说,他们在守候塞罕坝的同时,亦传承着塞罕坝精神。
可贵的是,尽管刻画的是青年模范,但《最美的青春》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扁平化,而是展现了“守望者”们有血有肉的一面。覃雪梅起初对父亲覃秋丰有很深的误解,在与父亲亦同事亦亲人的相处中化解了矛盾,收获了迟来的亲情;而冯程与覃雪梅由“不打不相识”到惺惺相惜,两人共同为理想奋斗,有情人终成眷属;敢爱敢恨的季秀荣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历经坎坷,最终在先遣队员魏富贵的悉心照料下,迎来了爱情……这些人情冷暖让故事显得真实而动人。而在主要人物之外,对其他角色的刻画也十分触动人心:严寒积雪粮食供给不足,老刘头背着物资冲在最前面,生命却永远静止在那年冬天;冯程在荒漠中的第一个伙伴——忠犬“星期六”,在塞罕坝造林的艰苦岁月中与冯程相依为命,却在树苗初长成时寿终正寝……在这片土地上,塞罕坝的人们在收获与失去、快乐与悲伤中不断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他们将青春奉献,让温暖滋润塞罕坝大地。
从初出茅庐到安家生子,冯程、覃雪梅等人在逆境中成长,在建设中奉献力量。他们不断践行绿色发展观,用科学种植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增长,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发展了金山银山,完成了从物质拓荒到精神拓荒的巨变。每一位坚守者都在梦想与现实、放弃与前行中挣扎过,但为还塞罕坝一片绿洲,他们顽强不屈,执着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为塞罕坝披上绿色的外衣。这些“林一代”用青春书写了绿色传奇,用一生践行着荒漠里的绿色守望者誓言,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故事上的感动,更是灵魂上的净化与启迪。
(作者:陈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相关新闻
- 2018-06-21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 2018-06-21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 2018-06-11防荒漠化助脱贫 中国近30%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 2018-06-09中国为医治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