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医者情怀驱动创新攻关 挑战权威改写指南"梅开二度"
感言
“我首先是一个临床医生,医生是我的终身职业。我的终极目标是为病人解决问题、解除痛苦,这是我做所有事情的初心。做科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来解答人类的生存之谜,因此科研带头人其实承担的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然后,我还是一位老师。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将我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年青一代,这是传承的责任。“
研究方向
迄今为止,马骏团队共有16项研究成果被写入美国权威教科书《放射肿瘤学原理与实践》。6项研究成果被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的指南采纳,在全世界推广应用。其中,国际上最权威的癌症治疗指南——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共采纳了15项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其中鼻咽癌4项,肺癌3项,肝癌3项,食道癌、淋巴瘤各2项,白血病1项。鼻咽癌的4项研究均来自马骏团队的研究成果。
大洋网讯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首席鼻咽癌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副召集人、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致力于鼻咽癌治疗研究30多年,几乎倾注所有心血在鼻咽癌这一中国高发肿瘤的研究上。
目前,在大部分癌症的诊疗中,我国医生都是遵循国外指南。但是在鼻咽癌的领域,广州医生团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就在本月初,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外发布,该中心的鼻咽癌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成果,再次优化了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方案,第二次改写了国际指南。这一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正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首席鼻咽癌专家马骏。从事鼻咽癌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三十余年,马骏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研究出了适合中国人实际情况的鼻咽癌治疗方案。他说,一切的创新,都是从一个医生的初心出发,朝着减轻病人痛苦的目标前进。
初心源起:医者情怀驱动创新攻关
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骏从湘雅医学院本科毕业后来到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职,两年后又考取了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内从事鼻咽癌流行病学及临床防治研究的第一人——闵华庆教授。马骏说,闵教授善于结合边缘学科、涉猎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思路给了他很大启发,也促使他对科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另一方面,鼻咽癌是广东的常见肿瘤。当时国内的鼻咽癌诊断手段简单、放疗技术落后、治疗方法单一,病人生存率仅50%左右,在临床中见到太多的患者饱受磨难,背后的家庭也十分煎熬,这带给马骏很大的触动。比如28年前,他有一位患者是个19岁的年轻姑娘,确诊鼻咽癌中晚期,治疗后顺利结婚、生子,持续随访情况令人欣慰;不料20年后复发了……姑娘的父母,从女儿刚发病的时候就退下工作岗位,用去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陪伴她奔走南北看病。“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把辛酸泪。我希望能有机会帮助他们更多。”
2000年,马骏来到世界一流的癌症中心之一的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接受博士后训练。他说,在那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提升和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发现国内的临床、科研等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内心深处产生了更强烈的从事科研的驱动力。“如果想要更好地解决病人的痛苦,就必须从科学研究入手,提高我们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
攻克难题:挑战权威改写指南梅开二度
马骏认为,做科研就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想”。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的治疗指南于1998年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先采用同期放化疗,再打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但在高发区,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这一标准治疗方案,亚洲病人的呕吐、黏膜损伤等副反应很大,会受很多苦,却似乎没有明显获益,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指南一定是对的吗?当然不一定。“医学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权威指南也需要后人不断去质疑去验证。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除了‘敢想敢做’,还要‘会做’,有理有据地去证实、去反驳。”马骏说,验证某一个治疗方案是否能使患者获益,最直接的证据来自设计严谨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在21世纪之初,国内的临床试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十分有限。马骏带着核心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学习国内外经验,把团队骨干一批批送到国外进修,固定每周开展课题小组活动,向临床医生分享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规范诊疗活动。就这样经历了3年,2012年,这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终于顺利完成,最终结果显示辅助化疗并不能使中国患者获益,将他们从难受的辅助化疗中解脱出来,为他们节省医疗费用近2万元,缩短治疗时间3个月有余。这项研究结果当年即被欧洲指南采纳,次年(2013年)被美国指南采纳,使指南上一直被作为最高等级——1级推荐治疗方案的“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被降级到了IIa级别的推荐。
此后,研究人员持续攻克难题,希望为患者找到一种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的优化治疗方案,而他们的设想就是在同期放化疗的治疗步骤之前提前“加料”,做诱导化疗。带着这个想法,马骏于2011年开展了另一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经过严谨的设计与实施,该试验于2016年顺利发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同期放化疗使用诱导化疗可以给患者带来获益,该研究也成为近10年来唯一一个能够提高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总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的三期临床研究。为了进一步确定诱导化疗的疗效,马骏牵头联合新加坡及香港的研究者对鼻咽癌流行地区的4个临床试验共1000多例鼻咽癌患者的大样本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终确认诱导化疗可以通过降低患者远处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这一项今年发表的最新成果,再次改写了国际指南——将最低级别(3级推荐)的诱导化疗升级到2A级推荐。
终极目标:要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目前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在80%以上,马骏说,今后,希望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能将这一数据提高到90%~95%以上,让鼻咽癌这种传统的恶性肿瘤变成一种慢性疾病,使之成为历史,这是鼻咽癌领域医生的终极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目前临床上还有很多研究项目正在进行。比如研究用低剂量的口服药物来长期辅助治疗;比如进口免疫治疗制剂的国产化。这些研究都是有望两三年内出成果。又比如,为了提高存活病人的生存质量,研究缩小放疗照射范围、降低剂量,将对身体其他机能的伤害降到最低。
希望再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先将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8个百分点。再长远一点,正在研究的疫苗如果能够研发出来,应用于鼻咽癌的防治,那么鼻咽癌就将真正成为历史。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余广彪、欧晓芳、杨森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