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700万烟台人谱写发展壮丽诗篇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摄影/李刚)
龙口人民公园(资料图)
长岛万鸟岛(资料图)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当昔日一个黄海之滨的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烟台700万人民众志成城的努力,也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见证了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见证了40年栉风沐雨,跨越腾飞,见证了40年沧桑巨变,谱写出一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壮丽诗篇。
发展40年,烟台工业两项指标全省第一
烟台是工业大市,也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规模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省17个城市前列。改革开放以后,烟台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工业产值出现逐年跃升,40年成功跨越了百亿、千亿、万亿三个台阶。烟台是一座因工而强的城市,工业提供了全市近五成的经济总量,基本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透过一连串的统计数字,我们清晰地看到烟台市工业化前进的步伐:1949年烟台工业总产值只有0.3亿元;1978年实现27.5亿元;1988年为127.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1996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14.9亿元;2010年,烟台成为全省首个突破万亿元的地级市……刚刚过去的2017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42.7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1043.6亿元,增长11.3%,两项指标绝对额均居全省第一位。
一万亿元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几万个上下游配套的创业机会,意味着上千亿元的企业税收作为财力基础,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一大利好。工业大发展,受益最大的就是老百姓。近年来,南山集团先后带动8000多户、2.3万多农民走上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鲁花集团通过花生、葵花籽等原料收购,每年为省内外农民创造直接收入30多亿元,并解决了3000多名当地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
2017年,烟台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今年,烟台被授予TIA创新城市大奖,系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未来,烟台建设制造业将“对标国际、争先全国、辐射区域”,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由大市向强市迈进,实现又大又强,努力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多作用,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到2020年,烟台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产值占比达到45%以上;进入世界品牌500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上榜品牌企业8家以上。经过3年努力,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纳税贡献实现持续增长,规模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质量效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开放40年,烟台站在对外开放最前沿
40年来,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烟台的改革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烟台开放型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至强,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在去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开放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5%和30%以上;外资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提供的税收,分别占全市的35%和40%左右。
开放成就了烟台的产业结构。从1984年引进第一笔外资算起,经过30多年发展,截至2017年底,共有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投资151个项目,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主体中最具活力和效率的板块。过去的一年,市政府与苏格兰总商会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其中国首个代表处在烟台揭牌成立,全市境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9家,新设外资融资租赁项目5个、外资并购项目7个。
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烟台建立或嫁接改造了全市8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起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培育起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全市外贸进出口从开放之初的0.24亿美元起步,2017年底达到3077.6亿美元,是1984年的12823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44.9亿元,增长6.5%;进出口突破3000亿元,达到3077.6亿元,增长6.3%,其中出口1740.5亿元,增长6.1%,进口1337.1亿元,增长6.5%;境外中方实际投资额9亿美元。实际外资、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量居全省第二,境外实际投资居全省第三。
开放成就了烟台的城市地位,烟台从曾一度默默无闻的滨海渔村,一举成为一座产业体系配套完备、双向开放格局初显、城市地位和国际形象日益提高的现代化城市,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变革40年,烟台全面转轨市场经济
40年来,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从首创乡镇企业“胶东模式”到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从较早实现农业零税赋到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从“万名干部下农村”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发展路子。
国有企业改革从最初的“扩权让利”开始,历经“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等几个阶段,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市市县乡村四级1万多户企业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所有制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异军突起,2017年全市在册市场主体71.65万户,其中,企业19.86万户,增长4.7%;个体工商户50.40万户,下降2.0%;农民专业合作社1.38万户,增长9.4%。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劳动力、资本等各类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育,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务和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8家,居全省地市之首。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开先河,之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建设40年,烟台由小城市嬗变大城市
4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84年的113.9亿元,到2004年超过千亿元,再到2017年的5594.24亿元。
伴随经济实力的壮大,烟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小城镇、农村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为让城市空间更加优化,烟台将开展烟台市城市发展、蓬莱阁到昆嵛山滨海地带、机场至市区快速通道等3个战略研究,编制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等5个重要规划,为城市长远发展、项目布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为突破交通瓶颈,烟台构建了铁路、公路、空港、海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启动环渤海潍坊至烟台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抓好烟台机场二期、西港区建设等工程。为突破用水保障制约,开展了“全域治水”行动,开展了系列海绵城市建设、水安全保障等工程。
变化40年,烟台人由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
40年来,烟台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623元和505元上升到41837元和18051元,分别增长67倍和35.7倍。
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6.97亿元,增长9.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86.11亿元,增长11.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998.78亿元,增长9.7%;餐饮收入额274.30亿元,增长13.5%。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换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前些年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发展到现在的“电脑、汽车、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由开放初期的人均5.6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6.27平方米,农村由15平方米增加到38.90平方米。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政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务实,再到开放、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回首来时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作好准备。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仙境海岸,鲜美烟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烟台继续向世界张开怀抱,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新征程的画卷必将更蔚为壮观。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