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名师谈艺)
原标题: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名师谈艺)
在我看来,再小的角色都要认认真真去演,都要百分百投入自己的心血,全力以赴
当看到习近平同志勉励我的信时,我很惊讶。习近平同志日理万机,竟然还能抽出宝贵时间勉励我“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我激动得眼含热泪。千头万绪,我最想说的是,自己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
有人说文艺界是离名利最近的行当。确实,我们这个行当很容易收到鲜花、受到追捧,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都不够。习近平同志的来信不仅是对我一个人,也是对我们整个电影界乃至文艺界的期待。新时代,我们怎么做?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面对的课题——我们遇到了好时代,就要对得起这个时代。
我从小是一个孤儿,在前辈的照顾呵护下成长。上海电影制片厂有很多老电影人不仅在银幕上演共产党员,也在生活中成长为共产党员,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孙道临到《烈火中永生》的赵丹,再到《李双双》的张瑞芳……是他们清澈了我的双眼,让我看清了未来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我常自嘲,因为长得小,演的都是“小角色”。儿时演流浪儿,年轻时演解放军小战士,到老还要演小老头儿。一直以来,我都是在演配角,从《红色娘子军》里的小庞、《泉水叮咚》里的大刘,到《牧马人》中的牧民……很多人物连个完整姓名都没有,都是看不出多少存在感的配角。但在我看来,再小的角色都要认认真真去演,即便是配角,也要百分百投入自己的心血,为角色全力以赴。
我演了一堆小角色,但先后获得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后来又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既然你干了这个行当,那么至少应该对自己表演的角色做足功课、细致分析,用心体验生活、贴近角色,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赋予人物以光彩,使人物“活起来”。不管哪个工种、哪个环节,大家都尽心尽力,才会有完整的作品,我们对工作应该负起这样的责任。
有的时候,在拍戏过程中难免受点儿皮肉之苦、冒点儿危险。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演员,让观众真正记住这个角色。我62岁拍《梨园生死情》时,因为所骑的毛驴受惊,我一头栽在地上当场休克。当时胸骨错位,肋骨断了两根,医生说两个月内必须卧床休息。为了不影响拍戏进程,我让人用担架把我抬到现场,用3天时间拍完了几十个镜头。我的名字里有四头牛,就得拿出点牛劲来,不能给小毛驴打败啊!这样的经历,我有过不少,全身关节都受过伤。但作为演员,只要能拍出好作品,再苦再累也值得。
现在我们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一心一意想恢复老传统: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用集体创作的方式工作,大家一起研究剧本、一起排练、一起体验生活,为了一个戏可以一起体验生活几个月甚至几年。遗憾的是,当前很多剧组没有排练这个环节,一些年轻演员甚至不知道排练是什么。我很怀念过去大家全情投入地拍电影,那一代人对艺术有强烈的责任感,即便生活上做出很大牺牲也没有怨言,就是一心要出好作品,最后拍出来的电影也确实受到全国人民喜爱。
对于一名电影工作者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好作品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入党是圆梦,但不是终点。我现在还一直琢磨创作的事,对好故事、好剧本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我的想法是,只要是感人的故事、正能量的素材,不论发生在哪个行当,也不论发生在中国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创作成文艺作品。我们的电影圈乃至整个社会都太需要正能量了,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唤醒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我就是一个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也只是一个“小巴辣子”。而且到如今这个年龄,就算不睡觉一直工作,日子也屈指可数。我能尽的力微乎其微,但也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好交给我的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事业。
(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
牛犇,原名张学景,生于1935年。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中央电影制片厂第三厂,香港永华影业公司,长城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等担任演员。曾获得金鸡奖、百花奖、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奖项。代表作品有电影《龙须沟》《泉水叮咚》《牧马人》《海鸥老人》等。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