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农民工邹令冬,永葆党员纯真本色
央视网消息:在郑州航空港棚户区项目工地上,有这样一位工友:他衣着简单朴素,身材敦厚,脸上挂满笑容,一双厚重有力的双手布满老茧。不熟悉的他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他曾经无惧风险,挽救过20多人的生命。
用一辆板车架起生命之桥
时间回溯到2014年8月的一天,江苏省昆山市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突然发生爆炸,一声巨响在他耳边炸开。正在干活的邹令冬急忙和工友们跑出车间看个究竟,发现不远处的汽车轮毂抛光车间正往外冒着浓浓的黑烟。
“一定出大事了!”邹令冬没犹豫,直奔事发地点。
现场浓烟密布,多数受伤的工友衣服已经烧光,皮肤也大面积烧伤,到处是呼喊救命和哀嚎的声音。
爆炸发生现场
救人要紧。邹令冬不顾生命危险,和身边的同事用板车一趟趟将受伤的工友们运送到安全地带,就此挽救了20多条鲜活的生命。
邹令冬的救人事迹传开后,在他的老家河南引起强烈反响,他被亲切地称为“板车哥”。“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面对赞誉,邹令冬说,自己的举动并没有什么特别。
“我年轻,有手有脚,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邹令冬回老家后,有人给邹令冬介绍轻松体面的工作,被他一口回绝。“我不希望靠‘板车哥’这个名声找工作,也不愿意因此受到特殊照顾。”
邹令冬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受访者供图)
2016年4月,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郑州航空港棚户区项目领导看到《郑州晚报》对邹令冬的报道,立即联系他本人,表示愿意为其提供工作岗位。随后,邹令冬来到该项目,从事钢筋工作。
只要用心哪里都会发光
踏上平凡的岗位,邹令冬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风雨交加,只要有施工任务,他从不会“掉链子”。他参与施工的1号楼,成为整个工地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标杆楼”。
工作中的邹令冬(受访者供图)
2016年11月初,棚户区二标项目1号楼圆满封顶,邹令冬随后被调至过磅员的岗位上。一天,邹令冬来到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办公室,在办公桌上放下一条烟。“老邹,你这是干什么?”项目副书记诧异地看了看邹令冬,颇有不解。“我要举报一件事情,昨天值夜班时我发现有几车混凝土重量有问题,便向调度员反映此事,他却给我一条烟,希望我能睁只眼闭只眼。”邹令冬将这几辆车的车牌号、小票和真实数据都交给了项目副书记。“我是一名农民工,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该我拿的东西我绝不要。”邹令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生活中的邹令冬也是一个热心人。7月的郑州骄阳似火,邹令冬正和工友们一起施工,突然身边的一位木工师傅脸色发白,人也有点萎靡。邹令冬发现后立即将其扶到阴凉的地方,见其状况并未好转,他二话没说,背着工友从11楼跑下来,第一时间送往项目医务室。“谁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外务工就是要互相帮衬。”邹令冬说。
党员身份永远铭记心间
在工地上,邹令冬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并不因为他“板车哥”的身份,而是他对待工作踏实肯干的态度和乐于助人的品德。前年夏天,邹令冬在工地捡到一个钱包,邹令冬和项目保卫通过工地广播一遍遍寻找失主。最后物归原主,他也安心了。
无论在哪里、干什么工作,邹令冬都时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项目将农民工流动党员纳入项目党支部统一管理,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在建筑工地为农民工党员“安家”。
远离家乡的邹令冬,项目党支部成了他的“娘家”,在他宿舍床头,整齐摆放着项目党支部赠送的党章、党规和党员读本。忙碌的工作结束后,邹令冬坚持记录自己的思想动态。
农民工党员,逐渐成为工地上的红色力量。项目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邹令冬与项目党员交流自身经历和学习心得,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立足自身岗位,做好眼前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邹令冬的党课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务实。
邹令冬的老家是一个贫困村。每到春节,邹令冬就会拎着东西挨家挨户“拜访”,为这些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他说,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帮助老乡们吃好喝好。
如今,和他一同“战斗”的人越来越多,到今年过年,已经有7位同仁与老邹一起为乡亲们送上爱心。去年,邹令冬把村子里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号召大家一起为家乡集资修路、修广场,他自掏腰包3万多元用于广场建设,又拿出5000元购买健身器械。他说;“我是党员,在很多事情上我要带好头,更要有行动。 ”
坚守初心始终不渝。不管是“昆山爆炸案”中英勇救人的壮举,还是建筑工地踏实肯干的点滴,邹令冬诠释的不仅是一个顶天立地汉子的形象,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宝贵质朴的本色。(文/张照龙 李健)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