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论衡:全面深化改革诠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在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狠抓落实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见成效,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民立场、开放意识和科学方法。
站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狠抓改革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解决好改革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切实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评价标准就在于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只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我们的改革举措才能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开放意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植根于基层实践,在基层探索中凝聚改革智慧、激发改革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重大改革来源于基层的创新创造,改革措施主要在基层落地见效。可以说,基层既是改革的“最初一公里”,也是“最后一公里”。事实充分证明,注重基层探索,尊重群众实践,从群众关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改革就能精准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面上的改革,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和选拔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狮子型”干部,鼓励其扎根基层、投身改革实践。这样的改革方法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开放意识。
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改革开放之初,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我们更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科学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统筹谋划,科学组织,在土地、科技、生态、司法、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了试点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方法,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符合改革内在规律。其重大意义在于,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推进”等重大问题,有效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日益增强。
(作者为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相关新闻
- 2018-06-23被时代耽误的诗人!“文艺青年”马克思了解一下?
- 2018-06-22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 2018-06-2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个疑惑,你要立场坚定地回应!
- 2018-06-22【诗会马克思】第七期:《暴风雨之歌》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