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重点(人民观察)
人民日报6月24日第5版整版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
|
根据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制作 制图:蔡华伟 |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础在经济。中国经济强起来,关键在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强起来。如何在中国经济强起来的视野下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重点?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天刊发一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编者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应深入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重点,努力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取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突破。
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7个部分:一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只有建立这样的市场体系,才能给企业提供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才能给消费者创造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空间,才能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微观基础。三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激励和平衡机制。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四是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空间布局方面的体现。要形成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适度、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良性互动、陆海统筹整体优化的生产力布局结构,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环境基础。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机制。高水平的开放体系是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要求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七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能否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事关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都决定了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过去主要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既要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成功跨越两大关口,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线图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四大重点。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过去4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的结构、质量与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失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本、是纲,必须大力纠正脱离发展实体经济轨道、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不良倾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血液系统,要使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宝贵资源,要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提高实体经济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职业声誉、经济收益。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主要路径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标准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三大制度。二是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政府对权力清单外的事务多做减法。三是“放手”而不“甩手”,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纠正市场失灵,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抓好的五项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四大重点和五项工作,科学描绘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线图。
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不仅提出了诸多重大实践任务,而且蕴含着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宝库。这里举三个例子。
对发展理论的创新。过去,我国的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在落后生产力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经济增长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在资本和商品供给充裕的条件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再是短缺而是过剩,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再是有无而是好坏,特别是要重点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失衡问题。这必然推动发展理论取得新的突破。
对产业经济理论的创新。过去,我们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是建设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和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目标容易造成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割,没有突出各产业部门融合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创造性地从要素投入角度而不是部门分类的角度明确了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的新目标以及协同发展的总要求,是扎根我国发展实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创新。
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超越。西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强调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增长中的作用,但很少研究要素协同作用问题,也没有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度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深入分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系统论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具有中国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新闻
- 2018-06-24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热点辨析)
- 2018-06-24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出炉——文化外贸的桥头堡首次集体亮相
- 2018-06-24【禁毒最前沿】新型毒品套路多 花样翻新陷阱深
- 2018-06-24厉害了!中国芭蕾!中国芭蕾舞者斩获第十一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4个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