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声音”到“中非共识”——“一带一路”引领埃及学术研究新风尚
光明日报驻开罗记者肖天祎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近年来受到非洲各国的广泛和积极响应。在中非双方的不懈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从双边到多边,逐步形成半机制、准机制化的多边合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声音”变成了“中非共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罗大学非洲研究院的萨玛哈博士认为,当今非洲的经济已经同“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非洲问题研究特别是非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一带一路”成了埃及学界的新风尚,埃及学界期待与中国高校和智库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成为非洲热词
埃及国家规划院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埃及国家规划部,专门负责为政府的发展计划和重大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合作、区域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扶贫政策等方面。日前记者采访了埃及国家规划院“一带一路”研究课题小组负责人赫芭·贾迈勒博士,了解了课题具体情况及其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
赫芭·贾迈勒博士称,目前“一带一路”在埃及乃至非洲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热词,在埃及学界、政界、商界甚至民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若是追问“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内涵却会难住不少人,这也是她选择“一带一路”作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原因。她告诉记者,研究“一带一路”首先就是为了“科普”,增进埃及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以促进埃及各界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提供的发展机遇;其次是从问题角度出发,以参与国的身份研究“一带一路”在埃及和非洲的落地情况,从而促进政府和企业克服对接障碍和“水土不服”等困难;最后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扩大现有合作领域,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如产能合作、资源开发、安全合作、技术合作、教育培训等。
贾迈勒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建、共商、共享的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因此得到了埃及和广大非洲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前,美国正在由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变为破坏者,而“一带一路”倡议则体现了中国对于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坚定支持。她表示,除了中国久负盛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她对于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更感兴趣,因为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成功助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型,而教育是非洲的弱势所在。她期待中国能派教师来埃及和非洲开设涵盖幼儿到高中课程的国际学校,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教授中文、中国历史等中国文化。
该研究课题是埃及第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系统性官方研究,研究过程中,贾迈勒带领课题小组走访了许多埃及和非洲政府官员和商界、学界人士,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课题内容涉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经贸合作、产能合作、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教育培训合作、反恐安全合作、风险挑战等诸多领域。贾迈勒介绍说,课题具体研究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大家都在期待这一研究能早日定稿出版,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造福中非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伊萨姆·沙拉夫是埃及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也是中埃交流合作的“老朋友”。他曾于2011年担任埃及总理,卸任总理后,沙拉夫成立了沙拉夫可持续发展组织并担任主席。作为该组织的负责人,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沙拉夫到访中国十余次。
沙拉夫对于“一带一路”的源起和内涵十分熟悉,他表示,该倡议源自历史上连接了亚非拉三个大陆的丝绸之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复兴这个古老的道路,延续并加深中非的传统友谊和合作,最终实现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谈到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他认为,该倡议不仅促进了中非各界实打实的合作项目,其重要意义更体现在树立了广泛共识,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互不干涉内政等理念。这个共识消除了非洲人民历史上因为霸权侵略所产生的恐惧心理,满足了非洲政界对于参与以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新范式的期待。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中国和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他同时认为,“一带一路”还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带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他研究的重点领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仅仅40年就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中国先进的治国理政经验。如今埃及也面临许多与中国相似的发展问题,如环境污染、产业升级、扶贫问题、青年教育等,中埃在历史、价值观、文化等领域也有很多相似点,沙拉夫期待中埃两国能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平台。
沙拉夫还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发展的根基,中国将传统文化加以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现代社会。他举例谈道,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人民的福祉,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每个个体都能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实现自己的“小梦”,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这是难得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哲学。“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中,形成了一个含义更为广阔的“世界梦”,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参与其中,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奋斗。沙拉夫坦言,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位于世界前列,但在文化传播软实力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建议,中国应着力促进中非各领域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民间友好交流层面,以增进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沙拉夫在展望今年7月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峰会”和今年9月将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指出,会议如能将“一带一路”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其中,一定会造福广大非洲人民。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合作创造了广阔的机遇和前景,未来中非关系发展势头将愈加强劲,在此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希望有关“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的学术研究项目和交流合作渠道会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为中非合作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相关新闻
- 2018-06-24“一带一路”五年历程波澜壮阔
- 2018-06-24丁锐:为高楼大厦造一颗强大“心脏”
- 2018-06-24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 2018-06-23人民日报评论员: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