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十年 情牵两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17年除夕,天寒地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的病房里,一对患病的母子还没有出院。分院副院长兼呼吸科主任陈水芳感到无比内疚——这对母子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和儿子。
为了守好年底最后一道关,陈水芳和其他下沉到分院的同事们主动请缨值班。“正赶上他们生病,我要值班,只好接过来,一边治病一边过年。”说完这话,陈水芳笑了,这笑中的酸甜苦辣,他品得最真切。
2008年,浙大一院全面托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开始了浙江省“双下沉”最早的实践。2013年6月,根据浙江省委的决策部署,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正式文件出台,几年来,“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
2013年至今,陈水芳两次被派往北仑“下沉”。“当时,分院学科基础薄弱,科室运作困难,危急重症收治不畅。”但凭借精湛医术和多年经验,陈水芳找准了5个关键点:工作热情、技术引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医联互通。
2017年,一位病情恶化的肺癌晚期病人来到北仑分院。“经过一段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了。这几乎颠覆了患者对家门口医院的认知。”陈水芳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浙大一院的人才、技术真正地融入分院中来。”
10年来,浙大一院通过人才下沉、输入技术、培育多学科诊疗模式、强化教学科研、搭建互联网智慧化平台等现代医院管理方式的应用,逐步形成了医联体实践的“北仑模式”。大批优秀人才参与到“下沉”中来,北仑分院已有5位院长、10余位副院长由浙大一院派驻,负责医院运营管理,30余位医疗专家常驻北仑,帮扶学科发展。
从相隔两地到亲如一家,“北仑模式”得到进一步复制:北仑分院先后托管了梅山乡卫生院、大榭开发区医院、滨海新城医院,并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帮扶关系,一个“城市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站)”四级联动、梯度下沉的医联体模式逐步形成。
“输血只能应一时之需,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是根本。”浙大一院医务部主任、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魏国庆打了个比方。作为团队中的一员,陈水芳也在发挥他的“造血”功能。手术台上,他传授技能,锻炼队伍;手术台下,他带领团队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近两年,他带领科室成功申报了3个省市级课题并发表多篇论文。
“近几年,浙大一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得到了深度拓展。”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介绍,“我们本着让患者最多跑一次的原则,在医患之间、医院之间搭起了大数据网络平台,努力为探索互联网智慧化平台建设贡献经验。”
如今,“北仑模式”已在多家基层医院推广,县域就诊率连年提高,“小病在当地,大病转浙一”成为当地新风尚。
(本报记者李晓)
相关新闻
- 2018-06-14《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出版发行
- 2018-06-14我国首列商用磁浮 2.0版列车下线
- 2018-06-14含泪致敬!危急关头她用身体挡住学生,却再也没有醒来……
- 2018-06-14免费开放 文化场馆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