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村民从疑惑到竖起大拇指 他们用赤诚之心为贫困村贡献青春和才智
-由于村里交通不便,驻村扶贫干部只能骑摩托车走访贫困户。
驻村扶贫
两年前,当广州地铁集团公司的6名扶贫队员来到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对口帮扶村庄时,贫困户们还在疑惑:“广州地铁来做什么?他们能帮助我们脱贫吗?”
广药集团驻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的扶贫干部王卡第一次到径口村就遇到了难题——每次入户都需要别人帮忙翻译,而这只是他工作上遇到的小小一关。
作为天河区冼村街派出的驻村干部,赖祖豪来到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回到家乡,赖祖豪发现,乡音未改,只是他小时候熟悉的农业种植方式已无法让乡亲们发家致富。
到今年5月初,扶贫队员们驻村已逾两年了。
如今,在广州地铁集团帮扶的转水镇贫困村,村民们打消了疑虑,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是真扶贫。”
王卡现在能听懂大部分的客家话了,为了离村民更近,还从镇上搬到村里住。
赖祖豪可以自豪地向人介绍:“我们蔬菜基地的玉米长得很漂亮,欢迎参观。”去年底,村里的贫困户都获得了每人575元的分红款。
在本轮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涉及272条省定贫困村,派出驻村干部302人,加上派驻市工作队和各县(市、区)工作组干部,总共326人。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血式扶贫中,这些驻村干部如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流向一个个贫困村。肩负着所属单位的嘱托,他们在炎炎夏日走街串巷入户调研,跋山涉水,考察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项目,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一颗颗赤诚之心,为乡村贡献着青春和才智。
-统筹:肖萍-采写:记者吴晓娴 通讯员王立-摄影:记者孙毅
瞧,村里来了扶贫干部
-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的6名扶贫队员,把大数据应用到扶贫工作中。
帮扶地点: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
李宏辉:运用航拍技术精准扶贫
2016年5月初,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輋维村、流洞村三条村的6名扶贫队员进驻到各自的村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扶贫攻坚战。扶贫队员率先使用大数据统计贫困户的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等。开展驻村扶贫两年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40000多元,贫困户收入由原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增加到8500元以上。
将大数据运用到扶贫工作
驻輋维村工作队队长陈晓东回忆,进村之后,他们就开始对贫困户的走访。有一次陈晓东连续4天工作到凌晨3点。
流洞村党支部书记汪洋还记得,每天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扶贫队员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到了中午也没有休息。当时正是初夏,有的村民家里连吊扇都没有,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衣服上都是汗水留下的斑斑盐迹。
时间紧,任务重,入户调查的数据量很大,而有的地方交通不便,骑摩托车要十几分钟才能到达。如何做到高效精准地识别、统计贫困户?
做过信息管理的驻流洞村工作队副队长徐俊想到了运用航拍和谷歌地图,拍摄贫困村的地形地貌、村容村貌、贫困户的家庭经纬度,并统计贫困户的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等。
队员说,一开始虽然有用大数据的初步想法,但限于技术水平,做得还不够完善直观。后来,省里开发“扶贫云”系统,转水镇则被列为省四个“扶贫云”系统试点镇之一。徐俊和转水镇扶贫干部参与到省“扶贫云”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工作,大数据扶贫在全省推广开来。
为扩建学校操场磨破嘴皮
在农村做产业、修学校、建基础设施,最难的环节便是集约土地。对此,广州地铁驻维龙村、輋维村和流洞村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李宏辉深有体会。“土地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李宏辉说。
维龙学校副校长林惠娴说,以前教室的地板严重下陷,桌子都摆不平,篮球场和足球场也很简易。工作组进驻之后,对学校进行附属设施重新修缮。“农村的小孩也应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条件。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跑道、跳远沙池、幼儿滑梯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规范。”李宏辉很是笃定。
他们请来了专业的勘测队、设计公司,光是设计稿就改了七八稿。由于原有的空间不够,他们决定将学校操场往外扩几米。这样一来就需要学校旁边一户村民让渡一部分的土地。为了做这名村民的思想工作,队员花了四个月时间终于说动了他。尽管原计划希望外扩7米变成了最后的6米,一共是120平方米,但这已经来之不易。
如今,维龙学校4层1244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课桌椅不再高低不平,足球场铺上了绿茵茵的草坪,羽毛球场、篮球场和跑道也被塑胶覆盖,焕然一新。
两天内征完1000多平方米地
5月8日,记者来到转水镇维龙村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房子前的土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何运富说,这里将建成村里的文化广场,供村民健身休闲。部分土地已经铺好了水泥,建起了篮球场,也有灯光,晚上有村民在这里跳舞、打球,可热闹了。
去年9月份,广州地铁集团开始筹备在村里帮扶建设文化广场,需要征用理事会前面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涉及40多户村民,只要有一户村民不同意,这件事就办不成。让李宏辉没有想到的是,这片地两天就征完了。“村民们都很支持!”何运富说。
两年时间里,转水镇各村的村民已经见识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扶贫队伍也用自己的专业和努力,渐渐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李宏辉一直坚信,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地铁的项目怎么做,扶贫项目就怎么做。开展驻村扶贫两年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40000多元,贫困户收入由原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增加到8500元以上,村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三个村均是五华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
-采写:记者吴晓娴 通讯员王立-摄影:记者孙毅
-罗如亮、王卡和巫小锦到松源镇已有两年多了。
-赖祖豪来到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与当地的干部联合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
帮扶地点: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
王卡:因地制宜发展5类养殖业
2017年8月的一天晚上,广药集团驻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园岭村的扶贫干部罗如亮,正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录入着扶贫系统数据,突然手机铃响了起来。
他瞄了一眼手机,是贫困户黄柏梅打来的。“下午不是刚给他发了牛吗,不会出了什么事吧?”他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罗队长,我家刚发的牛不见了,怎么办?我找了几遍都没找到!”黄柏梅说。
“你先不要急,赶紧打电话报警,我跟王书记现在就过去。”罗如亮说着拿着手电筒,与村支书一起直奔黄柏梅家去了。
深夜沿着崎岖山路寻牛
黄柏梅家居住在深山中,要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才能到,方圆2公里只有他这一户。来到罗旱堂山脚下,黄柏梅已经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
山路崎岖狭窄,摩托车无法进入,一行三人只能徒步上山。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罗如亮在一个隐秘的草丛后面发现了一小段断裂的牛绳,断裂处参差不齐,应该是牛崽刚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还没适应,挣脱留下的。
他觉得,附近只有一条路能够走,旁边就是山崖,牛崽掉下山崖的可能性不大。一行人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走了接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发现了牛崽的踪迹,他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回到宿舍已经10点,罗如亮赶紧洗个澡冲去倦意,继续写报告填报表。当天刚实施的项目照片、合同、发票等佐证材料都要一一扫描上传系统。
从需要翻译到听得懂客家话
松源镇距离梅州市区约90公里,距离广州市约450公里,从梅州市区驾车进入松源镇要经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湾溪、园岭三条相对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45户372人。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着这个镇,交通的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的脚步。
按照省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广药集团负责对口帮扶梅州松源镇径口、湾溪、园岭三条村。
王卡是广药集团派驻径口村的三名驻村干部之一。当王卡第一次到径口村就遇到了难题——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每次去找村民都要村干部帮忙翻译。径口村村子大,贫困户多且分散,产业单一,脱贫形势严峻。开弓没有回头箭,结合村实际情况,王卡和同事发动大户带动形成示范效应,以柚子和烟叶种植的主导产业规模稳步加强,帮助贫困户自主发展5类养殖产业。
记者在径口村见到了贫困户林国强。林国强腿脚不方便,家里有5口人,负担比较重。他说,以前家里的老房子在山里,是间泥土屋,一下雨就漏水,吃水需要到山上挑水。交通也不方便,孩子到镇里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
2016年5月,在王卡的帮助下,林国强得到了危房改造资金,加上自己借来的几万元,在山下建了栋新房,通水通电还有网络。家里宽敞明亮,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开摩托车载小孩子去上学10分钟就能到。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后,给他发放了肥料和种子,他现在种了7亩烤烟,去年光是种植烤烟收入就有近3万元。
看到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的项目落地开花,夜晚村民在广场上欢快地舞蹈,“参与扶贫工作是我最正确的决定”,王卡说。如今,他也能听懂大部分的客家话了。
坚守岗位拄着拐杖到村入户
经过帮扶,2016年各村脱贫61户99人,2017年再脱贫56户184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不足1万元提高至5万元,产业帮扶一一落地。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几位年轻的驻村干部的默默付出。
去年8月底,罗如亮不慎右腿膝盖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一度肿胀无法行走,需要手术治疗,但因为村里工作繁忙,他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国庆长假,才回广州预约手术,做完手术几周,又回到松源镇继续工作。腿稍微能下地走动,便自己拄着拐杖、骑着摩托到村入户。
5月10日是罗如亮、王卡和巫小锦三位扶贫队员到松源镇两周年的日子。巫小锦发了一条朋友圈:“驻村扶贫两周年有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帮扶地点: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
赖祖豪:回乡扶贫见证村里点滴变化
一场变故让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仁里村的赖祖豪一家陷入贫困,在各方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了广州市天河区新塘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2016年5月初,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作为天河区冼村街派出的驻村干部,来到梅州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与当地的干部联合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
19岁离开家乡,14年后又回到出发的地方,赖祖豪发现,乡音未改,亲切依旧。在扶贫工作中,他见证了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
曾担心辜负父老乡亲期望
群星村位于兴宁市叶塘镇东部,全村总户数668户,总人口3251人。贫困户占了68户,贫困人口185人。梅州市属石膏矿于2006年关停,支柱产业采矿业的消失,让邻近几条村渐渐萧条。
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村劳力少。贫困户中因残因病致贫的有55户,占81%,在家务农、打临工的贫困户劳力只有16人。
农业发展滞后,种植业以农户自给自足的水稻种植为主,近四分之一的耕地闲置。
“来到这的前三个月很焦虑。”赖祖豪说,他很怕辜负村里和困难群众的期望。贫困户自主发展的能力、条件和信心都不足,必须发展规模化产业,但是该发展什么项目,大家一筹莫展。
驻村的前半年,赖祖豪和扶贫工作队四处调研,也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想过种甘蔗、水稻,考虑到经济效益又一次次推倒重来。
希望人才返流带动农村发展
群星村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适合搞规模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也可以打造自然庄园,发展乡村旅游业。
经过多轮的沟通,他们引进了乡贤林道明的农业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蔬菜种植。项目一期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200亩,种植水果玉米及无公害蔬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一期项目投资约600万元,村集体投入60万元(天河区财政引导资金),后续资金由农业公司筹集。
2017年8月,蔬菜项目共建协议正式签订。截至2018年3月,基地创造产值约91万元。60万元投资产生的收益,20%分配给村集体,80%按人均分配给全体贫困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可以获得分红收益、务工收益、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及自家的种菜收入。2017年12月26日,全体贫困户都获得了该年度每人575元的分红款。
赖祖豪感叹道:“人才返流到贫困村是很少见,如果有更多的乡贤回来为村里做贡献,是一件很好的事。”如今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必须另辟蹊径,这就需要能人带回技术和资金,带动村里的发展。
多方筹资近百万重建朱坑桥
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刚进村时,赖祖豪写过一首打油诗“朱坑断桥,打路四条,公厕要建,卫生站冇”。
朱坑河流经群星村,河对岸有400亩耕地因为老桥倒塌,少人耕种。有一回,赖祖豪看见一个50多岁的阿姨挑着担子,从没膝的水上走过去,心想着,这万一打滑了可怎么办?
扶贫工作队把这个困难向冼村街反映了。一番考察之后,街道方面认为如果重建朱坑桥,村民就可以顺利通行,把抛荒过半的土地集约起来。
于是帮扶单位冼村街支持了60万元,镇村及协助帮扶单位也筹集了30多万元,终于把桥修好了。之前,村民过河要绕行6公里,步行需一个多小时,现在2分钟就可以过到对岸去了。
夫妻同心扎根农村参加扶贫
之前,赖祖豪每周末会开车往返广州兴宁两地。赖祖豪的妻子陈宇,曾任职于某生物科技公司的财务经理。为了让赖祖豪能更加专注于扶贫,她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来到了兴宁。陈宇作为冼村街临聘人员,开始协助赖祖豪开展扶贫。夫妇二人除了在生活上相互关照外,也成为了配合默契的扶贫“夫妻档”。
工作方面,陈宇负责扶贫系统信息完善和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还发挥以前做财务的专长,协助做资金台账。
有一次,赖祖豪在村里遇到了70多岁的贫困户黄伟雄正要去打鱼。赖祖豪心想,什么样的人家需要让一个年纪这么大的老人出去干活。坐下聊天之后,他才知道,老人的二儿子十年前因为交通事故离世,儿媳妇改嫁,留下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小钰(化名)。小钰也很懂事,勤奋刻苦,但由于家庭的缘故,缺乏自信,特别羞涩。每次去“家访”,赖祖豪夫妇都会带上一些小礼物给她。陈宇一次次的微笑鼓励和温暖拥抱,终于让小钰露出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灿烂笑容。
以前这一家人靠低保金和亲人的接济生活,如今,每年光是冼村街和街道商会的教育生活补助就有2000元,还有村里产业的分红。赖祖豪认识的学生家长提出每个学期给小钰资助2000元。赖祖豪说:“像那位家长也是普通上班族,但他还资助了另一名学生,社会力量的帮助让我很感动。”他们期盼各方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涌入,让这个偏远的山村重焕生机。
相关新闻
- 2018-05-17【中国梦·践行者】深山之中"为国找铀" 他们工矿扎根挥洒热血青春
- 2018-05-15【中国梦·践行者】高职毕业生给机器人造“大脑” 完成人生逆袭
- 2018-05-14【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医生妈妈援疆争分夺秒助提当地医技水平 “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 2018-05-13【中国梦·践行者】病房里的妈妈:为孩子无私付出 爱让她们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