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69岁老人:钻研葫芦雕刻30年铸就匠心神艺
艾则孜在展示他的作品。
天山网讯(记者王娜摄影报道)深入阿克苏地区的乡村你会发现,这里真是卧虎藏龙,随便走进哪个村子都能找到巧手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匠心之作为游客的美好旅途增添惊喜,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在阿克苏地区,各种纯手工制作的葫芦工艺品更是随处可见,人们常把它悬挂在门口或廊下,寓意着吉祥。
自学美术终成“葫芦王”
5月11日,在沙雅县城郊的一个农家小院,记者见到了远近闻名的“葫芦王”艾则孜·买买提,他不仅精于在葫芦上雕刻,还擅长发明创造。
艾则孜的家坐落在一片杨树林中,门前是开阔的农田。从他家房子穿堂走进后院,左手处是一间不到5平方米敞开式的小木屋,门前种着无花果、石榴等绿植,房前屋后的树林中不断有啾啾鸟鸣传来。
这间小木屋是艾则孜的工作室。木屋中间放着一张矮桌,上面摆着几只制作中的葫芦和各种刻刀、颜料,桌子后面的木墙上挂一张画着木卡姆艺人的油画,油画前立着一人多高的木雕大茶壶和竖琴。桌子两侧靠墙的地方是两张小沙发,平时艾则孜就坐在这里雕刻葫芦。
记者见到艾则孜的时候,他正和弟弟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干活。艾则孜带着鸭舌帽,鼻梁上架一副老花镜。他盯着手中的刻刀,眼神随着它在葫芦的弧面上移动,关节突出的双手一只捏住刻刀,一只按住葫芦。
已经69岁的艾则孜,因为身体原因退休多年。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葫芦雕刻上,每天都会雕刻葫芦,偶尔也做一些包含雕刻元素的木制乐器。那两只大茶壶和竖琴,就是他雕葫芦之余的消遣之作。
雕刻与绘画不分家。艾则孜从上小学起就酷爱画画,当时没有老师专业教他画,他就自己摸索。因为画的好,他成年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电影公司画电影海报,像《冰山上的来客》《阿娜尔汗》《流浪者》等知名影片的宣传画,艾则孜都画过。
艾则孜的父亲也会葫芦雕刻,从小他就喜欢看父亲雕葫芦。1988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动手独立雕葫芦。此后,在父亲传授技术的基础上,艾则孜不断创新,尤其在配色上。
别具匠心胸有大爱
艾则孜告诉记者,一件葫芦工艺品的完成,首先需要走村串户挑选品相最好的葫芦,然后把葫芦的淡绿色表皮刮掉露出黄色硬壳,再经过雕刻、抛光、上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工。在这众多工序中雕刻环节最关键,仅刀法就有直刀、平刀、侧刀、顺刀、逆刀、挑刀、切刀等。
每个秋天,艾则孜为了买到中意的葫芦会跑遍沙雅、阿瓦提、新和等几个盛产葫芦的县。每雕刻一个葫芦,他要先坐在葫芦面前观察揣摩,按照它的形状设计构思图案,直到胸有成竹才动手。30余年来,艾则孜通过不断研习提高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葫芦王”,许多人从各地慕名而来买他雕刻的葫芦,也有人专门拿着图案找他雕刻。
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艾则孜花了29天,用56个葫芦制成一个高2.08米的工艺葫芦,寓意着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葫芦被沙雅县博物馆收藏。
艾则孜雕刻的葫芦单个售价在500到3000元钱,最精美的一只甚至卖到了2万元。葫芦雕刻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但艾则孜却忧伤没人愿意学这门技术,曾经慕名找他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因为吃不了苦半途而废。为了传承葫芦雕刻技艺,他硬是把自己的弟弟和儿子拉来学习。
闲暇之余艾则孜会到附近的几个县与同行交流雕刻技艺,他还喜欢搞发明创造,把家中老式石磨改造成能自动下料的电动石磨,免费给全村人使用。他甚至为刚出生的小孙子做过一张木制电动摇床,这个摇床可以定时摇摆,并且安装了USB接口,能播放外接设备中的音乐。
“他是个好人,平时看到我们干活有不方便的地方,就动手做一个特别的工具帮我们减轻负担。”艾则孜的老伴一脸幸福地说,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跟艾则孜学葫芦雕刻,把他的手艺都学去。
艾则孜在雕刻。
相关新闻
- 2017-09-14【砥砺奋进的五年】省人民医院千里驰援阿克苏 柔性援疆情满天山
- 2017-08-07天山涌动钱江潮 浙江省援疆助力阿克苏绘就美丽新画卷
- 2017-08-07新疆阿克苏市800余名餐饮从业人员集体发声亮剑
- 2017-07-14【围绕总目标 新疆再出发】阿克苏“苹果红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