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圣手罗爱伦:60年矢志不渝 甘做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
原标题:麻醉圣手罗爱伦:60年矢志不渝甘做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
央视网消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罗爱伦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麻醉医生是外科领域中的内科医生。当接到病人时,要仔细研究病情,关注术前准备,要对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罗爱伦是中国麻醉学科的先行者,被医疗界称为“麻醉圣手”。悬壶六十载,桃李满天下,她用一生敬业奉献,诠释一代大家的卓越风范。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麻醉刚刚起步,靠着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罗爱伦开始了自己的麻醉生涯。然而,当时全身麻醉等技术还是一片空白,为此她多次出国深造,一步步将世界先进技术引入中国,为我国麻醉学的临床、科研及麻醉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9年5月,在罗爱伦和一批老专家的倡导下,麻醉科正式成为独立临床科室,为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对复杂、疑难病例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及抢救等造诣深厚。积极倡导循证医学,重视术前对病人重要脏器功能及整体生理状态的评估,强调麻醉用药的精心选择及麻醉方案的个体化设计。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麻醉方法和管理模式,创建了一整套安全有效的方法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疑难危重病人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水平,降低了麻醉死亡率。
罗爱伦在许多疑难杂症和高危患者治疗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引领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恶性高热(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亚临床肌肉病,可由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和琥珀酰胆碱所触发,表现为骨骼肌强直收缩、横纹肌溶解及多脏器功能衰竭。1994年,在协和医院发生了第一例:一位14岁男孩在术前麻醉诱导中突发血氧饱和度下降,体温快速升到42度,出现呼吸衰竭,血液检查报碱性磷酸酶高,抢救无效死亡。自此,罗爱伦借助各种学术大会向全国宣讲,让中国麻醉医生了解并重视MH。她牵头创建了一个中国恶性高热筛查网,为全国麻醉同行提供帮助。当时中国MH死亡率高达73.5%,罗爱伦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中国人骨胳肌离体收缩实验方法(咖啡因-氟烷试验方法)”,用于诊断经麻醉诱导后出现MH获成功。研究同时证实国人携有MH易感基因,这一发现对术前筛选易感病人、加强术中监测、采取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虽已是国内资深专家,多年来,罗爱伦始终坚持只看挂号费便宜的普通号。从医56年,罗爱伦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也为中国麻醉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英。1987年起,罗爱伦担任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13年,积极为科内青年医师创造出国进修机会,资助他们出国进修,使协和麻醉科成为全国拥有博士学历的青年医师最多的科室,也是青年医师出国深造机会最多的科室。在她的精心打造下,麻醉科拥有国内最强大最完整的人才梯队。
作为中国麻醉学科领军人,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麻醉学科在国际麻醉学界的地位和声誉。在她的领导下,全国麻醉学界团结协作,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因对中国麻醉学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罗爱伦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病人手术不疼,他不会记得你。疼了他可能会记你一辈子。我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病人能记得我。”如今,罗爱伦依旧矢志不渝,甘做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她退休多年,虽历经了多次脑梗,却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困难,经常坚持来医院上班,风雨无阻。她说,“只要我能工作一天,我就要回报协和,回报国家。”
相关新闻
- 2018-02-20麻醉科医生的二十四小时
- 2018-02-05胖哥肉太厚遇打针窘境:腰上肉比麻醉针头长4厘米
- 2017-07-13麻醉师跪着 为老人实施穿刺麻醉
- 2017-05-05中国麻醉药品首次技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