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了 这些自救知识不能忘
原标题:汶川地震十年了 这些自救知识不能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人的家园变为废墟。一转眼,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流逝,伤痛尚未走远,地震带来的灾害风险还在身边。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人民网小编带您了解防震减灾、地震自救互救小知识。
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逃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提醒,通常情况下,一次地震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地震发生瞬间千万不要惊慌乱跑,应保护头部就近寻找坚固安全区躲避,等明显晃动的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另外,在自救互救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掌握正确方法,抓住震后有效抢救时间,使防震减灾更具实效。
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孙士鋐介绍,一是要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坚强的意志;二是保持理智和清醒,几人同时被埋压时,要互相鼓励,设计方案,得以延生和脱险;三是保存体力不要哭喊盲目行动,冷静观察自身所处环境,努力创造可供生存的安全空间,当听到外界有救援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传播求救信号。
脱险后如何互救?
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尤其是家庭、邻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震后互救应遵循安全第一,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与互救。
第一,根据现场人员沟通的信息点以及房屋结构,判断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进行抢救,以防意外伤亡。
第二,抢救被埋压者时应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挖掘时注意保护好支撑物,清除压埋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第三,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依次暴露胸腹腿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损伤。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搬运时,要注意避免脊柱损伤,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
第五,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其废墟下的空间保持通风,递送食品,静等专业救援人员施救。
三角区示意图
室内发生地震找到三角区空间躲避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例如大床、桌子、沙发、汽车等,都可以作为三角区的支撑。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也是较安全地带。
室外情况复杂选择恰当方法避险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室外,应注意什么?孙士鋐谈到,室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公园、体育场等开阔场地避难。
地震前如何防震减灾?应软硬并重
据了解,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孙士鋐表示,防灾减灾要软硬并重,硬件上,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以北京为例,近几年,北京市陆续对198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房屋进行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改造后的民宅将更加节能环保,牢固度达到能承受烈度8度地震。除此之外,对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也严格按照国家建筑物抗震标准把关,使其设防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同时,相关部门应对破坏、拆除承重墙现象严厉制止。软件上,如何最大限度防灾减灾?孙士鋐谈到,要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多角度宣传地震灾害知识,让大众树立防范意识,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中有数。
相关新闻
- 2018-01-24女孩朋友圈中称要自杀 警方走访百家商户施救
- 2018-01-08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误区 孩子要懂得自救、呼救
- 2018-01-07游客自驾游被困雪山 绝望之时民警敲响车窗救人
- 2016-07-26普及自救知识破解“先救谁”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