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乡村振兴如何“振”怎么“兴”?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王梦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实现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制度供给正在不断强化,目的就是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谁来振兴?如何振兴?两会上的代表委员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我们现在去村里,要在村里找到青壮年劳动力不容易。”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面对“空心村”很发愁,“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乡村人都没有,怎么振兴?“
乡村振兴,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亿万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从大包干释放农村生产力,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再到如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如火如荼,无不包含农民的创造精神。
据李刚介绍,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农业不再是农民的主业,已经成了副业,这对乡村振兴是制约。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图片来源网络
怎么破解?李刚表示,“一要培养现代农民,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职业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变成职业农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他认为,鼓励年轻人回乡,尤其是对有技能、有劳动力的年轻人,下乡到农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等,应该有一些激励的政策措施。
“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下乡。”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要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他说,学术界、政府界过去对工商资本下乡存在一定的误解,即认为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非粮化、非农化。近年来,农村的非农化、非粮化情况确实比较严重,但这种非农化、非粮化主要是土地用途管制不严带来的,因此通过加强监管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因噎废食,就阻碍资本下乡,阻碍人才下乡。”他主张,破除阻碍城市要素下乡的一切障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产业兴旺,科技助力联动振兴乡村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目标: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体制框架;到203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要全面振兴,“强”、“富”、“美”要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魏后凯表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为了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乡村的衰落和农业的衰退。
他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是产业的支撑,“产业兴旺,乡村就兴旺,区域就兴旺,经济就兴旺”。产业兴旺应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为乡村振兴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业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农村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发挥起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不可能的。”魏后凯认为,现有农村资源丰富,但是很多资源由于改革比较滞后,限制很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来看,目前是短缺与利用不足并存。“通过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和主体,把现有农村资源、要素和主体全面激活是非常必要的。”
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建议,乡村振兴应该采取“造血不输血”的方式,即不是给农民提供资金,而是给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创业的平台,让其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和创业者的能力。“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变成创业者,并通过创业平台的资源引入,每一位农民都能亲自参与到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化同样不可忽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举例说,“在调研中我发现不少公司开始关注科技手段跟农业的结合,比如用无人机技术喷洒农药,做到定时精准喷洒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吸入农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人文关怀。”
“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是联动的,扶贫攻坚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有益的经验,相互联动,相辅相成。”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
- 2018-03-17瑞士专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推动国际合作注重沟通
- 2018-03-17瑞士专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推动国际合作注重沟通
- 2018-03-172018年中国经济开局给力 多项指标超预期
- 2018-03-17新西兰驻华大使: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广受世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