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雪域高原春来早 跨越发展步步高
2018年3月5日上午9时,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这一刻,全国人大代表、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卓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陡路险,交通闭塞,现有9户、32位乡民,是我国人口最少、人均面积最大的乡。
“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玉麦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边民上学有‘三包’,生病有医保,工作有岗位,收入有保障。”卓嘎说,党的好政策给我们边疆人民带来了好生活,玉麦乡去年每户人家年收入都超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建设幸福家园。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说,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快改善边境地区发展条件;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小康村,提高边民补贴,引导腹心地区群众向边境一线转移,使更多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团结之花正绚丽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在西藏,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40多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建设美丽的雪域高原。
“无论是从林芝市的发展,还是咱们村的变化,都能深切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强盛,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源于党领导各民族团结奋进!”林芝市米林县多嘎村村民白玛旺姆说。
白玛旺姆与爱人扶度芳携手相伴十几年,他们坚定信心寻找致富路。现在,他们与村里的门巴、珞巴族姐妹一起经营着农家乐,还开办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扶度芳夫妻俩(左二)和门巴、珞巴族姐妹商量农家乐的经营事宜。麦正伟摄
如今,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共识。
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居住着近4000名各民族群众,多年来,居委会和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体经济越做越大,商店、餐饮、加工等服务行业越办越红火。现在,该社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社区发展最给力的条件,就是各民族相互团结、互相帮助。”社区居委会老书记索朗巴珠说。
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
藏族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而今成了西藏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到西藏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问题,还为当地各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西藏当地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大都是内地来的汉族同志……生产生活中,西藏各族人民的交融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团结带来的稳定和发展,让各族百姓欣喜不已。实践证明,民族团结工作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各行各业向前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保证。
年初的西藏自治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藏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310.6亿元,同比增长10%,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边疆稳固人心安
布达拉宫一角。资料图片
高原的三月,初见春的暖意,和煦的阳光照在拉萨大街小巷,温暖着穿梭的人们,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社会局势更给他们带来踏实和安稳。
“拉萨的治安非常好。”这几乎是所有到过拉萨的人的共同感受。
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西藏综治考评进入全国优秀行列。各族群众安全感连年达到99%以上,满意率持续保持高位。
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历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都把稳定工作当做本地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争取人心,就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7年3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两会少数民族代表委员茶话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塔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格桑卓嘎就坐在习近平总书记旁边。她激动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说,现在的塔玛村,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出村、养老不犯愁、住房不比城里差,大家从心底里感到赶上了好时代。
住进新房的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村民。吴雨仁摄
“现在日子过得很安定,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还能领到分红。”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61岁的扎西多吉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连治疗感冒都不用自己掏一分钱,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
“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大力实施民生先行战略,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
民生得到了保障,老百姓便将目光转向未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家致富上。塔玛村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农贸、花卉交易、物流运输等产业,2016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66万余元,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201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71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30元,增长13.6%。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人民在治边稳藏的成功实践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蓄势发力再跨越
拉萨一角。吴雨仁摄
西藏山好水美,又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外游客眼中独具魅力,这也使得旅游业成为西藏蓬勃发展的产业之一。
罗布村位于被誉为“东方瑞士”的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核心区,依托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全村59户中有51户开了家庭旅馆。“我开家庭旅馆一年收入差不错15万元左右,日子过得轻轻松松。”罗布村村民扎西笑着说。
发展富民产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关键要突出西藏特色。
游客纷至沓来,参与或从事旅游业的农牧民越来越多。据统计,2017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561.4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实现旅游总收入379.37亿元,同比增长14.7%。10多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在中央关心、全国人民支援、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持续迈上新台阶。
随着国家对西藏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以交通、电力、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9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660公里,国内外航线增加到79条,主电网覆盖62个县(区),湘河等水利枢纽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制村移动信号全覆盖,宽带通达率达85%。
立足资源优势,西藏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走向“高起点、规模化、长链条”。一批高原特色产品在市场走俏,优势品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这些特色产业在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同时,也推动着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三,年均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西藏也十分注重发展的质量。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说,西藏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惠及千家万户每一个农牧民群众。未来,西藏将重点发展高原生物、特色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等七大产业。
根据规划,2018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
如今,西藏各族儿女正蓄势发力、开拓创新,以新的跨越发展实现新的辉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