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准确理解新时代下民生发展的新思想
原标题:【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准确理解新时代下民生发展的新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思想是时代之问,每一项事业的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民生建设迈向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重要论述,成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行动纲领。准确领会、深刻把握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新思想与新论述,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目标任务
作为关乎百姓生计的民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总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体现时代特征、保障民众生活的建设任务,民生建设永远也不会终结。这不仅是民生建设的内在规律,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努力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吁,做到原来没有的民生项目要尽快实施,一些覆盖不全面的民生项目尽快实现全面覆盖与全员覆盖,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待遇差距过大的民生项目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之缩小到更加合理的范围,促进民生事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建设,让人民的生活更为宽裕。通过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社会凝聚,减少社会排斥与社会对立。
二、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战略地位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美好生活民生为先,社会安全民生为基,这是人类数千年发展史的经验总结,这意味着民生事业总是与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往往从经济发展的补充、社会矛盾的化解、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去理解并开展民生建设,似乎民生事业只是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以为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由此导致民生事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民生事业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个战略高度上,把民生事业当做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国家向心力的有效手段,认为民生保障是人民安全的重要基础,民生得不到保障与改善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民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这不仅提升了民生建设的战略性地位,而且完善了国家安全体系,增强了建设民生事业的自觉性。
三、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价值依据
民生内涵十分丰富,既可以从“摇篮”到“坟墓”,也可以只关注某个阶层及其某个方面的项目,既可以是物质生活的也可以包含精神生活的项目,既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也可以提供高福利项目。这就要求民生建设必须坚守底线,底线不清、失去底线甚至没有底线都不利于民生事业公平可持续的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国民生建设的领域、范围及边界究竟在哪,各主体在民生建设中的责任范围、责任边界及责任大小不够清晰,各主体的民生权利大小、民生待遇多寡明确不够,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守底线”,尤其要守住政府的责任底线,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项目及其待遇与水平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合理区分哪些是具有底线性质的民生项目,何种水平的待遇民众必须能够享有,民生待遇差距究竟控制在多大范围内比较合理。坚守底线就是要“兜底线”,确保民生项目能够覆盖到民众基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生待遇能够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切实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坚守底线就是要建机制、“织密网”,在民生项目全覆盖、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员全覆盖及服务全覆盖;坚守底线就是要保障适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这么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中坚守底线是永葆民生事业公平可持续的根本保证,它与民生建设的目标及地位一起使得我党的民生事业发展在新时代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作者: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
相关新闻
- 2018-02-28【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新追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 2018-02-28【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房住不炒”
- 2018-02-27【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怎么改
- 2018-02-26【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新贡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