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新春走基层】乡村篇:致富路上他们有“绝招”

18-02-28 16:14 来源:人民网 编辑:吕庚青

  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一架架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绿油油的蔬菜、红艳艳的草莓透着水灵,各类民俗文化惹人驻足……新城区讨思浩村用变化和传承,在诸多村落里,显得异常显眼。

  走进该村的村史博物馆,里面一件件老物件儿诉说着这个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据祖辈居住于此的村民介绍,“讨思浩”意为“迎接处”,明朝阿拉坦汗在这里设立接待站,专门迎接京都来归化城的官吏。周边各地进京朝贡献礼的队伍,所赶牛羊途经这里,在此歇息休养,以防掉膘,然后继续前行。清朝蒙古族祖先来此定居,后有山西“走西口”的刘、陈、杨姓人家迁来租地定居,形成村落后仍以“讨思浩”命名,这充分体现了讨思浩村的区位优势。

  近几年来,讨思浩村的采摘园和观光农业项目发展势头强劲,这里已经成为城里人体验乡风民意的首选之地。讨思浩村温室大棚采摘园共有250座,占地面积约500余亩,种植的蔬果有桃、葡萄、西瓜、西红柿、黄瓜;经济作物有花卉、药材,特别是“寒冬草莓”在土默川平原享有美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群也逐渐增多,该村农家饭店一条街伴随采摘搞得红红火火、生意兴隆、座无虚席、收入可观。村民还利用自家的小院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能自给自足,新城区农牧业水利局还定期送果木上门,手把手培训果木栽培、修剪技术,家家户户都有挂果的李子树、果树、葡萄树,为建设美丽庭院,打造“农家乐”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该村将利用大学城附近的40余亩地,打造物流园区,添补村集体经济收入;扩大村东小广场面积,集中打造高品味“填仓广场”,提升文化品牌,并申请自治区级“填仓节”非遗项目;还要在3至5年时间内升级改造温室大棚采摘园,计划申请治理小井沟下游东河槽,并在河岸两侧集资筹建酒店、宾馆,在呼和塔拉路北讨思浩餐饮一条街向东延伸打造“农家乐”服务区,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蒋建波)

  新年这几天里,赛罕区金河镇南舍必崖村聚美草莓采摘庄园可是热闹非凡,吸引了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前来一享采摘的乐趣。作为这家草莓园的主人——80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潘雨龙,他这几年不仅在草莓种植上扎稳了脚跟,而且又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

  出生于南舍必崖村的潘雨龙,2012年从内蒙古经贸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工作了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出生于大连草莓种植世家的王伟久。两个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干一番事业。在创业前夕,他对我市草莓市场做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他了解到,我市约有七八十家草莓种植户,种植面积近千亩,草莓的品种有十几种,但草莓市场重数量,不注重品质,缺少极品高端草莓。了解了我市草莓市场的情况后,2015年9月,潘雨龙和王伟久开始承包了5个大棚,全部种植草莓中的皇后——红颜。潘雨龙说,虽然我市也有人种植红颜,但数量很少,且种植技术跟不上。

  潘雨龙和王伟久从大连购回草莓苗,不惜成本精心呵护。但在2015年冬天,呼和浩特市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雾霾天气,因为光照不足,导致草莓苗生病,在这种情形下,草莓急需补光。他们立即在每个大棚内安装了30个275瓦的灯泡,每天补光4个小时,仅电费这一项支出,就多花了2000多元。由于初冬降雪,天气寒冷,他们就用锅炉烧煤增温,开销也有15000元。这之后,卷帘机机头被冻坏等等,这些困难都被他们一一化解。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草莓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潘雨龙和王伟久种植的草莓全部采用农家肥,好苗出好果,记者在大棚内看到,他们种植的草莓苗的高度在40厘米,结出的果个头不仅大而且匀称,最大的一颗草莓达到100克,一般大小也在三四十克。由于他们种植的草莓个头大、色泽艳、口感好,深受顾客欢迎。

  经过几年的努力,潘雨龙种植的草莓从每年元旦后就陆续开始成熟,现在,每逢周末,我市周边的不少市民相约来到他的聚美采摘园采摘草莓。尤其是今年春节,来草莓园采摘的市民更是让潘雨龙他们应接不暇。

  “草莓采摘虽然满足了市民亲近大自然的愿望,但相对农村旅游业这个大项目来说还是比较单一,所以我们经过一年多建设装修的恒优农庄也正式开门营业了,市民在采摘完草莓后还可以观看农家风光,一边欣赏小桥流水,一边坐在热炕头上品尝农家菜,甚至还可以唱卡拉OK。”潘雨龙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经过他的带动,这几年,舍必崖村不少村民参与其中,草莓种植业已经形成规模,他最初回乡创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目标已经实现。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侯玉刚)

  春节期间,在武川县的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的蘑菇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忙着栽种菌种。在村民李国梅工作的大棚里,种植菌种的菌棒(塑料膜覆盖着的圆棒子,将菌种种在里面)一个个摆放整齐。

  “就这点活儿,一点也不累,工资也是计件算的,等上手熟练了以后挣得就更多。冬天地里也没啥活了,来这打工挺好的,一个月3000来块钱没问题。”李国梅说,他们组都是一个村里的邻居,每天开着面包车从附近的村里来上班,日子过得挺舒坦的。

  能过上在自家门口挣工资的生活,放在6年前,村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据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瑞才介绍,在6年前第一个基地开建,当年就实现了盈利,看到这个产业确实能挣钱,老实、保守的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变得友善起来,后来还争着来公司里干活,他说:“目前公司发展很快,有员工500余人,随着产能的扩大,今年员工将逐渐增加到1200人以上,人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部分农户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已迈上了致富路。”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王璐)

  在我市黄河边上,有着远近闻名的无矾粉条加工地——托克托县小口子村,小口子粉条历史悠久、传承百年、口味纯正。

  2016年以来,经过对市场的充分考察,该镇采用政府出资、村集体土地入股、公办村管的合作模式,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870余平方米的全自动无矾粉条加工厂,引进无矾粉制品与方便碗式粉制品生产线,整套设备一机多用,具备10余种规格粉制品生产能力。从根本上告别了过去卫生条件差、产量上不去、无自主品牌的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纯绿色、全自动、多功能、易操作的机械化生产线。

  整个生产过程采取全自动化,生产全过程只需5个工人,整条生产线可日产干粉1500斤、湿粉3000斤。车间内还配有“条状粉丝制作机”和“挤出式粉条机”等设备,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目前,小口子村的无矾粉条厂已完成多次成功试产,先后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册了商标,正在市食药局按程序报检SC认证。同时,在小口子村设立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架起了农民联系大市场的“桥梁”,本村无矾粉制品、苗条、洗涤日化用品、调味品等特色农副产品,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销往呼、包、鄂城市圈大市场。

  新营子镇小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韩永胜说:“将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确定为粉条加工业,并非拍脑门的决定,而是充分考虑本村历史传承和农副产品特色的结果。我们的集体经济既要依托传统加工作坊的雄厚基础,又要助推传统产业换发勃勃生机。不断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丰富美丽乡村内涵。”

  无矾粉条厂的建成投产扭转了村集体经济长期“空壳”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吸纳本村农民成为生产工人,同时与本村“七大产业”联动,以产业带动扶贫,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随着粉条厂的多次成功试产,使村民转变了传统思维,眼界不断开阔,致富的信心不断增强。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蒋建波)

精彩推荐

  • 临夏永靖:千人社火队进城表演送祝福 临夏永靖:千人社火队进城表演送祝福
  • H5 |带上你的家人一起闹“元宵” H5 |带上你的家人一起闹“元宵”
  • 陇南康县:喜过文化年 陇南康县:喜过文化年
  • 甘肃省2018年兵役登记通告 登记时间:2018年1月10日至6月30日 甘肃省2018年兵役登记通告 登记时间:2018年1月10日至6月30日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瑞狗新春旺旺旺(图45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瑞狗新春旺旺旺(图45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社火闹新春(图44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社火闹新春(图44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家乡的年(图43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家乡的年(图43期)
  • 【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手记:听百姓心声 感受幸福生活 【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手记:听百姓心声 感受幸福生活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家国网聚·网络旺年】甘肃2018春节期
2   甘肃环县特色培训让贫困户脱贫有“术”
3   文化大拜年 扶志奔小康 ——甘肃通渭
4   庆阳剪纸——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组图
5   【三年决战奔小康】不放松 不停顿 不懈
6   庆阳:面对10万彩礼钱女方家长当场谢绝
7   【三年决战奔小康】脱贫攻坚 向全面小
8   【三年决战奔小康】以产业党建引领脱贫
9   临夏州贫困户马尔乃:我家的牛爱吃“面
10   图解:重磅!总投资8497亿 甘肃要用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