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曹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个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党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非凡成就得出的,是基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得出的,也是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出的。
一、非凡的发展成就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 “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时间,距十三大确定的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奋斗目标,过了约三分之二的时间。从时间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进入后半程。
当然,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并不简单以时间为依据,而是依据实践来推进。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会谈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从198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800-10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2001年到205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4000美元,届时中国约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3]到那时,我们不但给占世界总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约30年之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6年底,我国的GDP总量为74.4127万亿元,总人口为13.8271亿人,全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6423元人民币,折算下来2016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1.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102美元。[4]由此来看,我们在GDP总量及人均指标上,已远远超过邓小平当年设想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均4000美元、总值6万亿美元的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从横向看,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4.9%提升到2015年的17.2%,[5]GDP总量从2009年起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现在距美国18万亿美元左右(世界银行统计)的总量水平日益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是有发展成绩和发展数据作为坚实支撑的,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的发展诉求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十三大、十五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基本特征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所提出的几个基本转变也都在逐步实现。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诉求的转变,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这些愿望不能得到实现,学区房问题、择校热问题、就业难问题、看病贵问题、房价高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大气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交织在一起,就会使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风险增大。我们原先认为很多社会矛盾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造成的,现在来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不发展时更多。
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不能不说,“物质文化需要”是动态的,分层次的。当时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粗放式的,更多注重“量”上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人们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集约式需要和“质”上满足的特征更为明显。基于此,党中央在2014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工艺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又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在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是由问题倒逼的,为了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动态变化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政策都应调适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新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正是在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要诉求而产生的。
三、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要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我们就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做好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我国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已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如何实现强起来,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真正强盛起来。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后半程的主题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大公约数。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在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强调在发展理念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全面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6]要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7]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8]
只有在新时代一茬接一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才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到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之后再奋斗十五年,本世纪中叶达到全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
从发展成就、发展诉求、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必将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作者系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 2018-02-20张异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 2018-02-17【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加强产业融合互动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 2018-02-17【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战略目标
- 2018-02-14【十九大?理论新视野】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